所有事情都來得倉促,一下子又是下一件事情了。
想說的很多很多,但沉澱下來的很少。
沉澱不下來的也寫不出來。
最近看起了進擊的巨人,把應該是大學時期看到一半的劇情往後追了。雖然還沒完結就是了。
來了一堆奇奇怪怪的小遊戲,跟很久才終於到的《華麗開演》。
所有事情都來得倉促,一下子又是下一件事情了。
想說的很多很多,但沉澱下來的很少。
沉澱不下來的也寫不出來。
最近看起了進擊的巨人,把應該是大學時期看到一半的劇情往後追了。雖然還沒完結就是了。
來了一堆奇奇怪怪的小遊戲,跟很久才終於到的《華麗開演》。
很久沒寫總是想來寫,幾乎是消費紀錄了(驚)。
第七堡壘當然是買了,雖然知道那某方面不是自己偏愛的遊戲(我是指PRG的部分?)。
然後還打算買盛譽學院(純粹只是被朋友強推(?))。
然後又買了無線耳機,但我平常沒有在戴耳機(驚),就是一種自我遊說,其實沒有在戴是因為沒有足夠好的東西用(過往戴耳機的感覺都是覺得戴一段時間很不舒服),但當然有些時候足夠好的東西也會帶來不好的習慣,例如太常戴耳機?
會扯得很遠,感覺有點久沒寫了。
最近《第七大陸》同個團隊的作品《第七堡壘》上KS集資了,在24小時內就集資到了四千萬台幣(目前仍在增加中)。
而重點是,這個遊戲現在在集資,預計出貨日期是,2022年5月。
也就是差不多一年半後(驚)。
最近覺得桌上遊戲買得太多了(嘆),想賣的也還沒賣掉(可見之前邊賣邊介紹桌遊的文章),錢不是很大的考量(只是連調降價格都覺得有點懶(?)),只是空間不太夠用。
加了很多社團,很多參加團購的機會。
動不動就有一些吸引人的遊戲出現(或是一些以前關注到但不太買得到、當時不太想買的遊戲)。
然後再過兩三個月,大概家裡的櫃子就會裝不下了(嘆)(因為很多遊戲都是很久以前訂的,後面才慢慢送到)。
光現在居然就有9盒遊戲是等待著要來的,其中一半是比較大型的遊戲。
然後又想下單了,看到什麼又想下單了。
反正也是很久沒寫,趁著有點精神,又還又點早,又不急著睡,寫點最近的事情。
工作上來了新同事,跟我類型比較接近的人(?),又或者說跟我三年前類型比較接近的人(?)。
變成這兩個禮拜,上班最主要在做的事情就是講話、講話、講話,對於一個自知可能在胡說八道的人來說,實在是不太能論斷什麼事情。
反而就不像之前幾個月,是一直埋首看著電腦寫東西、想東西,這幾天幾乎都是花時間在溝通。
或許你不是沒動力寫,雖然這只是一體兩面,你沒有覺得足夠有意思的想法想寫。
可能是因為玩得不夠多、想得不夠深入、思想上淪為平庸。
其實你本來就很少寫介紹遊戲的文章,通常是有足夠有意思的觀點,才會讓你想寫。
不過就玩了幾場,又有什麼好寫的呢?
沒有群體,又要寫給誰看呢?
最近身體的感覺都不是特別好,大概只有睡著/昏迷醒來後的時候好一些。
我過去的習慣是沒有在戴口罩的,空汙就空汙(?),最近就經常戴著。
但這幾個禮拜下來,就有一種感覺,只要口罩拿下來,一段時間後就會覺得有一點難呼吸(?)。
跟覺得鼻子比較有吸到病菌之類的感覺(會有痰)。
太久沒寫些東西,寫些不重要的東西(?)
這幾個禮拜大概有一兩周是每天晚上都在玩《第七大陸》,多探索了一些,也精進了一些生存的技術(?)
上班則是一直在想同一件事情,已經想了好幾個禮拜了。
某方面來說,我是疏於使用工具了,就跟用代數、方程式去解數學問題一樣,應該也有些工具可以用來解決我目前在思考的問題,光是能把問題用一種視覺的畫面表達出來,就能對解決問題有很大的幫助。
而那樣的工具我其實應該有學過一些,只是都疏於使用、淡忘了,唯一最常用的還是像現在這樣,僅僅用一些文字把想法紀錄下來,沒有系統、同樣的想法會不斷重複出現、被駁斥的想法也會不斷地再次出現,然後要靠記憶力去駁斥(原來以前已經考慮過這個想法的不行之處了)。
表格、樹狀圖、父子節點、資料庫等等的東西。
隨性寫寫從大學畢業後到現在(四年),各個面相的變化。
數學:
高等數學(大學)變得幾乎沒有碰,只有偶爾悠閒到發慌時會翻一下大一時數學課本(?)。
初等數學(國高中)變得經常碰,主要是工作跟國中數學有關,高中數學則是偶爾會碰巧有人找我去家教,就會碰一下(?)。
數學史、數學科普的部份接觸得更多了,一些數學故事、初等數學的各種說明方式之類的。
很想寫點正式的,世俗角度有點價值的東西,例如寫點關於數學教學的(方程式的解),或是繼續寫點小說之類的,但坐在電腦前面想到要寫這些東西就感到累了(?),雖然可能跟寫什麼也沒有具體關係,只是累罷了。(現在也有點瞇一下眼寫一點,反正寫廢文也不太需要一直睜開眼睛(?))
大概是資訊量太大了吧。最近玩《第七大陸》,玩完第一個詛咒後,就經常上BGG去讀討論區,看看別人的問題與回答、關於這遊戲的體驗等,其實就是一種閱讀的強迫症(?)
就跟我最近又把《哈利波特與理性之道》讀完了一次,其實就是搭車、吃飯時,就想讀點東西,不少遊戲的影片已經被看得差不多了(例如爐石戰記的自走棋模式),除了刺激以外感受不太到什麼新意。
又想起很多很久以前想起的事情,例如「指差確認」(雖然我心中想的並不是原意,只是概念),如果我有意願的話,其實很多策略遊戲都有一些避免犯錯的慣例句子,可以把它們寫成一張列表,偶爾就讀讀,這樣可以確保自己即使很久沒玩一個遊戲,也不會重複犯相同的簡單錯誤(嗯可能是因為我記性不太好(?))。
不然很多時候其實每次重玩一個很久沒玩的遊戲,前一兩場就是一直在犯過去就知道的錯誤(我是指策略上的錯誤)。
最近有些類感冒的症狀,喉嚨痛、疲倦等等,上禮拜周末除了玩桌遊以外,幾乎其他時間都躺在床上圍著圍巾,蓋兩件棉被睡覺。
可能到現在的感覺好點了(?),然後也很久沒寫廢文了(誤)。
幾個多月前訂的遊戲漸漸地開始到貨,亞勒大地、格蘭摩爾II,其他還沒到。
玩了朋友的第七大陸,其實也還滿不錯的。
玩著玩著突然就在想,我們的樂趣究竟從何而來?體驗從何而來?
我並非製作動畫專業,亦非程式專業,以下僅為查閱各個網站以及稍微實驗過後的歸納觀點。
-----
AE(AfterEffect)裡的程式部分有個很有趣的詞彙——time,精確來說並不是這個詞彙很有趣,而是它的用途很有趣。
當你在程式碼裡寫time的時候,它表示一個數字——「從動畫開始處到此處所經過的秒數」,如果你在動畫中用一個文字框來顯示time的話,就可以在動畫撥放的過程中從文字框裡看到此刻動畫已經撥放了幾秒。
據我個人所接觸過的程式軟體,比較沒有類似這樣功能(以及它的應用)的詞彙,其他程式裡也會有關於time的東西,但那通常是指現實世界的幾點幾分,或是創造一個讀秒器timer,但不太可能會有這篇文章所談的用法。
小說的劇情感覺遇到了瓶頸(?)
雖然寫的是虛構的故事,但虛構的本身也是從經驗去推想。
但現在寫的劇情感覺已經快超出我經驗能駕馭的範圍了(嘆)
除非之後就寫爽的這樣,完全拋棄原本所建構出來的人之類的(誤)
標題往往就只是一個念頭閃過。
並沒有特別想到要寫什麼,大概是因為最近都總在玩自走棋吧,也是有一些遊戲上的領悟(?)
例如一個遊戲不能有明顯的極佳解,極佳並不表示最佳,只是表示結果可以足夠好。
如果一個遊戲有明顯的極佳解,就會被人們認為是不夠好玩的遊戲。
或許也可以換個方式說,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投入精神去挖掘更佳的解並沒有值得的感覺,其他各種可能的路線好像要付出更多更多的精神跟努力,才有辦法表現得比無腦的套路(明顯的極佳解)稍強一些,那麼挖掘的動力就不大。
探索要有收穫,才會鼓勵人去探索。
不寫文章,就覺得自己沒有思想(?)
最近平日都在帶人,有點像在改作業那樣,大概可以類比成學生無時無刻都在寫考卷,然後我要不斷地改考卷這樣(誤)。(實際上的情況是工作的內容需要反覆校對)
假日就不想思考要打什麼遊戲,也不太有心力教遊戲或想太多策略(?)(藉口很多)。
倒是最近打了很多場火星,大概跟之前打蓋亞或大西有差不多的程度。
這一兩個禮拜有點過於忙碌,過於頭疼(?)。
公司來了很多新人,姑且不論長期短期(有些是短期工讀生),帶人真的很費心思。
玩起遊戲來都多只是憑直覺,憑當下的思考,而不是預先規劃了什麼路線。(不過這可能跟玩的遊戲也有關係吧,最近在玩殖民火星)
要設計工作流程,想想看哪些事情是可以給短期工讀生做的,某方面是基於一個假設,就是培養一個工作上的夥伴很花成本也很花時間,如果用這種方式來帶短期工讀生,雖然他們可能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但可能還來不及幫我們做些什麼就離職了(?)。
所以把我們最花時間(但並不是最困難)的事情交給工讀生做,雖然就連這件事情也是要不斷來回討論的東西。
把最近在想的幾個問題寫下。
工具:
如同許多數學問題可以使用代數(設未知數解方程式)來得出答案,我們知道很多問題純用思想的是非常困難計算出答案的(例如你能夠不用紙筆在腦中運算三個未知數之間互相計算的問題嗎?如果連在腦海裡都不是用代數列式的話可以嗎?),但只要用代數的列式方式寫在紙上,再利用已經熟悉的解方程式的技巧,就可以依照一定無須過多思考的方式得出答案。
也就是說,代數做為一個工具,可以解決我們原本純用腦中思考無法解決,或是難以解決的問題。
那是不是人生中的很多事情,會想要花很多時間思考的事情,也有這種工具可以達成效果呢?
只是我(們)可能對此不以為然,覺得"工具"的幫助不大,但從代數對數學解題的觀點來看,一個工具、一種闡述問題的方式、一種提問的思維,對解決問題的幫助可能是非常大的,甚至有可能在問題與問題間看出模式,沿用以前所知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