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不是沒動力寫,雖然這只是一體兩面,你沒有覺得足夠有意思的想法想寫。
可能是因為玩得不夠多、想得不夠深入、思想上淪為平庸。
其實你本來就很少寫介紹遊戲的文章,通常是有足夠有意思的觀點,才會讓你想寫。
不過就玩了幾場,又有什麼好寫的呢?
沒有群體,又要寫給誰看呢?
最近算玩得比較多的是亞勒大地(阿勒農場),大概是近年來玩到遊戲過程中隨機性最低的重度策略遊戲,而由於遊戲人數限制是2~3人,即使是三人,玩家間能牽制的互動性也不那麼高(意思是不像蓋亞或神秘那樣),幾乎是完全比策略跟精算的遊戲。
每一場都在嘗試不一樣的路線,就是有一種,這遊戲好像什麼樣的開局都能玩的感覺(?),有些遊戲是你第一動做錯就輸一半了,但這個遊戲好像你前兩動做任何組合的選擇,都有對應的後續發展可以打。
當然這有點誇飾,只是相較於某些重度策略遊戲,開局兩動如果隨機決策的話,有90%的選擇會玩爛。
而亞勒大地則有一種,很難想到哪些開局是特別好的,就每種開局都有一些困難點很難處理;也很難想到哪些開局是特別糟的,因為好像都有對應的後續可以做。遊戲通常要玩到第三、四回合後,才開始有比較明顯的傾向,哪些行動是自己必然要做,要去規劃的;哪些行動對自己沒太大意義。
不過倒是試了一下完全不蓋建築物的路線,結論應該是不太可能贏,但這也沒什麼特別奇怪的(?),把遊戲40%的要素拿掉,這樣的路線還很有競爭力的話,大概不是個太好的遊戲(?)。
而玩了覺得也滿有意思的重策,是《水壩》跟《火星之上》,水壩這種"遊戲本身有個抽象機制在運作"的遊戲好像會吸引我(?),如快餐連鎖店有市場機制在運作;水壩有水流從上而下,被水庫擋住的機制;馬雅曆法有工人隨著齒輪轉動的機制(但這其實沒那麼強烈);馬約利卡的花磚工作坊符合條件就工作並往下傳遞的機制(雖然我想賣了這款遊戲(X))。
圖拉真這類型的遊戲可能也算,只是它應該算本身就是在玩那個抽象機制的遊戲(如同馬雅曆法),而比較不像是一個策略遊戲中有個抽象機制在運作的感覺。
其實講了講也不覺得上述談的有明顯區別(嘆)。
而火星之上則是複雜度連帶影響的策略度上升(但這當然要設計得好才會有這種效果,一個遊戲並不是複雜就一定會比較策略),遊戲中其實也有一個比較抽象的機制在運作,就是在火星上蓋建築、移動機器人的部分,這部份的卡位、建築時驅趕的機制算是一點抽象的成份。
(過了幾天又回來繼續寫這篇(?))
最近感覺有種,那隻驢子的感覺,有點失去了喜好的感覺,雖然本來就有點這樣(?),像是晚餐不知道吃什麼那樣。
玩遊戲不覺得特別好或不好,最近我都跟別人說不要問我覺得好不好玩(?),有點無感。
當然如果是很爛的還是會有感覺(X)。
我需要同樣的遊戲玩很多次,才會比較有感覺?
一直學新遊戲也是很疲倦的。
其實或許只是渴望被需要,例如哪個人跟我說想學魔幻傳奇之類的(?),湊個四咖我都很樂意教學。
培養啊。
買了書就還得花時間看書。
終究錢本身無法帶給你成長,只能說在滿足你的生存後,你有足夠的時間去自我成長。
買了遊戲得花時間玩、研究。
這幾個禮拜就比較少買新遊戲了(以禮拜為單位(?)),遊戲太多,玩得不夠。
每款都玩得不夠(?)
貓島、格蘭摩爾2、不速之客
第七大陸是玩了很久,不過還要繼續玩,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
買了還沒玩的目前只有快餐連鎖店的擴充,跟花磚物語的擴充(雖然其實不是很重要的擴充(?),純收藏)。
又過了幾天再回來寫(所謂不夠長的廢文不想公開(誤))。
很多時候也是在想人生的事情,也或許不用對自己苛求。
你只是不再能義無反顧地說些似是而非的話。
所以你也沒有碰巧說對的機會(?)。
讀數學的書是很需要耐心的,不像讀小說、讀FB貼文那樣,你必須真的認真地去檢視每個步驟的邏輯(除非那對你而言已經顯而易見)。
為什麼說這個只是因為前幾個禮拜收到九章出版社寄來的書了,很久沒有買新的數學書籍(新的意思是我沒看過的意思),裡面確實有許多自己以前未曾想過、未曾讀過的觀點。
但也是滿硬的,太久沒有讀數學書籍了,程式碼可能也是類似的東西,很多地方不能省略,寫得好一點的可以讓你之後看到不懂時知道回來哪裡看,寫得沒那麼好的,等你看到不懂時就不知道要往回看哪裡了。
所以最好的選擇是從頭讀到尾(?)。
想來就跟聽別人教規則一樣,聽人教遊戲規則時,心中不時會有規則上的困惑,有些困惑就是這種類型,你聽到一段規則覺得很沒有意義,不知為何而提,不知為何而設的時候,就會有一股想問的衝動,想問是不是自己前面哪裡沒聽懂,所以不知道這段規則是要幹嘛呢,還是問這段規則的用意是什麼。
而也許是對聽規則(跟讀規則)已經很習慣了,所以我通常會把這個疑慮先放在腦海裡,預設待會講到後面的時候就會提到了。
當然有時候是這樣沒錯,有時候也可能只是講規則的人漏講了什麼,才導致那個疑慮。
其實自己現在所經歷的這些感受,大多數以前也都有過了,大概吧。
都是似曾相識。
例如關於自己怎樣會很疲倦、怎樣會覺得消沉、怎樣會感到無力,通常就是打太多,或者是手遊玩太多(當然現在是用手機玩線上桌遊,跟以前玩神魔玩太多不同),書讀得太少,睡得太少,廢文寫得太少(?)。
而怎麼調整,其實也以前都經歷過了,例如固定一段時間不用電腦、不用網路之類的,就算只是看些閒書也無妨。
雖然現在的生活環境跟習慣好像沒那麼好配合就是了,玩線上桌遊總是得連網(?),除非是改成不滑社交軟體之類的,說來這倒是,大學時期其實是沒什麼在滑社交軟體的,社交軟體真的就是用來社交的(X),找人聊天之類的。很少像現在把FB、Ptt當新聞平台在看?
太不宅了,沒有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耐心等著,不是為了過水般的體驗才來的,而是想在那裡面探究,見到、發現自己未曾想過的。
你的急躁也不能推託成別人的責任。
你得慢下來,就算要讓那些催促著你的人放棄你,你還是得慢下來。
前幾個月想到了一段話——「如果你的快樂沒有意義,那那些為人製造快樂的人又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