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久違地搭了遊覽車(好吧其實也沒那麼久違,前一次員工旅遊就有搭),想起一些小時候的事情,想到自己某方面還是沒什麼變。
是不是小時候的經驗會影響對事物的感覺呢,在遊覽車上並沒有感覺到快樂的感覺。(但當然也可能只是因為昨天太晚睡,只睡了3個小時就起床搭遊覽車(然後還沒辦法在遊覽車上睡(?)))
小時候畢業旅行的時候會搭遊覽車,在上車以前沒什麼朋友,上車後也就沒什麼朋友。當然也不是說完全找不到一位朋友跟自己坐就是了。
對這樣的情境總是感到抽離?
並且小時候每次搭遊覽車都有不那麼好的經驗(?)。
尿急在車上找塑膠袋上廁所;
下車的時候把包包遺忘在車上,沒錢可以買東西;
拿起麥克風唱《月亮惹的禍》,難聽到把當時喜歡的女生嚇到換去別的座位(?)。
很多事情,很多反射性的觀點、想法,大概都跟這些經驗脫不了關係。
例如我總覺得自己不拿麥克風唱歌比較好聽(?)
然後想到小時候,其實現在也差不多,建立社交的方式是類似的。
差別只是小時候我對此很有自覺,並會因此感到焦慮;而現在是仍有自覺但不以為然。
簡單地說,依著專長來建立社交關係。
例如數學很厲害的話,同學就會來問我問題;
遊戲很厲害的話,就會有人加我好友找我玩;
電腦很厲害的話,就可以當工具人(誤)(好吧我其實沒什麼當過工具人);
憑著這種厲害,就可以在路上和人搭訕,看到人玩益智解謎遊戲卡關、有人在討論數學問題,就可以過去幫忙。
當然很多時候,應該說絕大多數時候,其實對方也沒有想被幫忙,一方面人們可能不喜歡被陌生人幫,另方面,很多時候人把自己的問題提出來,也不是想讓人幫,也不是真的想依靠別人的行為或知識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只是想提出來而已。
除此之外,就沒什麼建立社交的能力了(?)
-----
遊覽車到了台南,任何有關連的事情都能讓我想起,大概就有點像《傷心咖啡店之歌》裡的海安,對一切都無情,卻有例外。
幻想著如果我被丟包在了這裡,只剩下手中的手機時,大概才會去做那些想法裡想的那些事情。
只是要一個充足的藉口,但或許也沒什麼意義。
-----
在婚宴的會場,幸福的感覺是說不上來,具體來說,整場我只對結婚的兩人感到幸福感,對於其他發生的人事物,都不特別覺得有美好的感覺。就好像該在這裡出現的只有這對夫妻,其他的表演、食物都是流水帳。
-----
晚上回到家,看了《我們,不能是朋友》的第一集,看到一半就關掉電視機了。
原因嘛……就跟不想看恐怖電影的理由差不多,不想讓這種劇情的畫面進入自己的視覺印象裡。
但後來還是在網路上把小說的前面(包含第一集的內容)看了一遍,只能說,以小說形式來呈現的話,可能比較能理解這個故事在談的情境。
英文書名是:Before We Get Married,作者原本想翻成婚禮前的出軌,但覺得太直白(?)就換掉了。
如果只看電視第一集前半段的話,我感覺我看到跟預想將會發展的劇情是,看一個事業有成玩世不恭的男總裁如何透過謀略跟套路將涉世未深的女職員引入放縱情慾的世界裡。
但實際上在談的是結婚前的動搖,我們自以為堅定的信念、規劃,可能有多脆弱。
(因為覺得原本寫的幾句相當於沒人能看懂,所以就多補充了幾句(?))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