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寫點正式的,世俗角度有點價值的東西,例如寫點關於數學教學的(方程式的解),或是繼續寫點小說之類的,但坐在電腦前面想到要寫這些東西就感到累了(?),雖然可能跟寫什麼也沒有具體關係,只是累罷了。(現在也有點瞇一下眼寫一點,反正寫廢文也不太需要一直睜開眼睛(?))

 

  大概是資訊量太大了吧。最近玩《第七大陸》,玩完第一個詛咒後,就經常上BGG去讀討論區,看看別人的問題與回答、關於這遊戲的體驗等,其實就是一種閱讀的強迫症(?)

  就跟我最近又把《哈利波特與理性之道》讀完了一次,其實就是搭車、吃飯時,就想讀點東西,不少遊戲的影片已經被看得差不多了(例如爐石戰記的自走棋模式),除了刺激以外感受不太到什麼新意。

  又想起很多很久以前想起的事情,例如「指差確認」(雖然我心中想的並不是原意,只是概念),如果我有意願的話,其實很多策略遊戲都有一些避免犯錯的慣例句子,可以把它們寫成一張列表,偶爾就讀讀,這樣可以確保自己即使很久沒玩一個遊戲,也不會重複犯相同的簡單錯誤(嗯可能是因為我記性不太好(?))。

  不然很多時候其實每次重玩一個很久沒玩的遊戲,前一兩場就是一直在犯過去就知道的錯誤(我是指策略上的錯誤)。

  坦白說我是用試誤法在玩遊戲的(嗎)?我建構起的心智模型其實非常地不泛用,大概吧,就是充滿一大堆If...Else的例外情況判斷。

 

  玩線上的格蘭摩爾、活在當下,以及另個線上(網站)的和諧羅馬,手機上玩印地安的夏天,有點像是完全在體驗,但未假思索。我的意思是完全在投入,而沒有沉澱。

  (雖然最近是漸漸減少了)

 

  前幾天上台北去教科書圖書館,翻翻以前的教科書,民國70多年的教科書(我是說數學的),教學的寫法算是對我的胃口(?),有些近代我覺得寫得不好的地方,在那個版本裡寫得算是嚴謹(但也不是全部都比較好就是了)。

  然後看到很多題目經過數十年還是類似的東西(?)。

 

  寫寫文章就變得有點精神了(其實應該只是因為晚餐消化了)。

 

  國中數學也充滿指差確認(?)(一直在亂用這個詞彙),只要能洗腦學生讓他們腦中在適當時機知道要注意什麼事情,例如計算錯誤的情況,自己在解什麼東西(什麼是方程式的解),注意因果關係、從所求想起等等的思維技巧或模式。

 

  重複地,多次地從正確的角度去理解一件事情,直到把這樣的理解方式(心智模型?)印在腦海裡(?)。

  而非從很多不同的似是而非的角度去理解很多事情,最後往往會難以判斷到底這個情況要用哪個似是而非的作法。

  我們總要有一個不會犯錯的基礎,來去學習其他東西?

 

  也碰了一點編劇相關的科普書(?)(我廣泛地使用科普這個詞彙,用來指稱專業知識的通俗版本),把自己原本設想的角色性格、嚮往填進空格裡,至少這樣比較不會忘記主軸(???)(但那故事其實沒有主軸(?),只是感情線的升高與下降而已)。

 

  然後又有了家教的機會,真的去教學生,才覺得自己這些年對國中數學更多的理解,還真的對學生有點幫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東東 的頭像
    東東

    我是黃紹東,歡迎蒞臨我的網誌!想聊就聊吧~

    東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