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所謂等待,是「以逸代勞」?
還是有目的性的追求直到來臨?


延續「為什麼在等待?」這篇文章,就用這句話當作開頭吧!


最近,我一直回答知識+上的有關弘文的問題,然後結尾都會留下即時通,並且說還有問題的可以直接問我。

結果當然可以預料,我這樣的舉動加上現今社會網路的普及,"自然"就有許多學弟妹主動加我的即時通。


其實我"本來"就很想認識許許多多的學弟妹。

高一的時候,我跑到基測考場,我在這裡就直說了:「我本來的目的就是去認識學弟妹,幫忙只是小事甚至可以說是藉口。」

所以我就仗著自己有點會裝熟的本領(?),就用盡各種"看似自然而然"的行為去主動認識。(其實本來的目的性就很高)

高一時跑到國中補習班,去試聽,結果跟國二的同學(不是同校)搭上線。

高一的時候,考國中的小六生來領獎,我自薦來服務,為的是什麼?
就是要認識未來可能會進入我們學校的學生啊!(雖然最後認識到的都是當時國一的學妹)

高一算是我的潛伏期吧,認識的人大部分都有三不特徵,「我不知道對方名子」、「對方不知道我名子」、「不知道如何再度連絡」,這時候只是單純的多認識人,增加自己的廣度跟訓練膽量。


到了高二,我真的越來越厲害了?

這次高二去基測考場,已經越來越懂得"技巧"。

而且這次來的還有兩個是本來就認識的(一年只見兩天,這樣可以定義為認識,我也佩服我自己),所以我們很快就開始閒聊了。

也認識了好幾個直升班的(雖然在這裡得很抱歉的說,現在高一我認識的10個人有7個人我叫不出名子,藉口可以是,我沒有主動去詢問你們的名子..)。

但是高二我已經決定不流於平凡了(其實也是因為這個時候我的交友圈開始廣闊了),光這兩天我就把名子、手機都要到了(但是在這裡我得說,世界上沒幾個人會主動把自己的手機號碼交出來,如果你沒有開口跟他要的話)。

然後也跟一些人保持聯繫,畢竟未來也是在弘文讀書的同學。


就在這個暑假,我固定到書局看書。

原本是看關於幼教,關於如何跟孩子做朋友、如何良性溝通(相關書名:「我數到3ㄛ!」、「八分鐘搞懂孩子的心」...等)。

也偶爾翻看一些人生哲理的書(相關書名:「我不是教你詐」系列...等)。

到了暑假後期,「搭訕聖經」吸引了我的目光,當時拿起來翻閱,覺得書中的想法對我認識人算非常有幫助!(繼那之後又閱讀了同作者的「脫離好人幫」、「正妹心理學」、「情挑MSN」)

由於這些書的啟發,我現在已經漸漸懂得書中的一些道理,也偶爾實際應用於生活中。



接下來就要到近期了。

就像一開始說的,我的行為勢必造成的結果(應該說我預計會發生的結果),果然就是發生了。

所以我現在即時通裡有9個學弟妹是經由這個管道認識我的(雖然很厲害的是九個人沒有半個人同班,就算用高一跟國一來算,九個人沒有任兩個人同班的機率,也低於10%{又扯到數學了=_=})

我從來不把你們當成學弟妹來看,我都當成「朋友」(如果把網路上認識的也定義成朋友的話),能聊的來的人就聊,不能我也不勉強。
(不過如果你用那種「我把你當朋友,你把我當空氣」的方式跟我來往個兩三次,我就只能站在學長的角度勸戒你改掉壞習慣,畢竟那是連陌生人都厭惡的。)



我也不覺得學長這個名詞有什麼優勢,頂多就是你可以不用記住我名子罷了。
(不過我現在已經漸漸了解記住一個人的名子是多麼重要的事情!)



寫到這裡,是不是也該說說主題是什麼了?

做「準備」阿!
我為了這麼一個小小的願望(多認識人),漸漸的改變自己的舉止,訓練自己的膽量,我一直都在做準備阿!(雖然似乎真的太久了,做了三年)

如果我真的就像打「為什麼在等待?」時打出來的文章,只是以逸代勞,那怎麼可能有實現的一天?

所以我只是想說,即使我們無時無刻都在等待,但是想要成功,一定要有目的的追求直到來臨! 對於一開始的標題,我已經找到了答案。

後記:
其實我還是有點抱持著,沒有見過面,就跟沒認識的意思差不多。
所以現在國一認識的人,兩三個吧(現在我已經都要求自己可以叫出對方名子了)

國二的也是兩三個,也是叫的出名子。

國三,說的出名子的只有一個吧(其實也是因為太好記=_=)。

高一說的出名子的(還有見過面),只有四個。
但是光說不出名子的,就數不清阿(很抱歉我顧著自己耍白痴完全沒有詢問過你們最重要的東西→「姓名」)

高二可以算是完全沒有。

沒有見過面的,我一律沒有算在裡面,畢竟就連某些見過面的人都不一定了解我平時的個性,況且是沒見過面的各位怎麼能算的上認識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東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