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故突然覺得值得一寫,雖然在各種想寫的東西中也不是特別重要的,但也許算是臨時想到,又也許只是在追逐一點價值。
談談自己學英文的經歷。
我一直以來都是不太適應學校的英文教學方式,當然現在的時代有沒有足夠的變化我也不曉得,但在我當年就是很多地背單字、片語,各種句型。
我不太會背單字,小時候還曾經一直念TWO、TWO、TWO,唸十幾次,最後隔天還是記不得。
也經歷過其他種學習英文的方法,或許多少有點幫助,但也未必是最主要的助益。
真正比較認真且大概真的有幫助的(天曉得)是高中時接觸《千萬別學英語》,書中主張用聽的方式學習,那時候我幾乎每天固定聽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日常廣播劇,而且是"同樣的內容"。
一開始聽的時候幾乎都聽不懂,聽了可能將近一個月以後,聲音裡的細節能被分辨出來了,比喻的話可以想成是,原本像10倍速撥放,完全看不懂在演什麼的動畫,變得慢了下來,漸漸可以理解了。
而且以廣播劇的形式呈現,裡面其實有許多可以推敲情境意義的音樂跟音效,書裡也要聽者透過這個方式去理解語意。
試想當你是一個嬰兒的時候,你絕不可能是透過讀書、透過閱讀才學會說話的,透過情境培養出聽覺,之後再到口語表達,在這之後才會是讀跟寫。
我認為以當時我所處的社會環境下,這個論點是有點荒謬的,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怎麼可能透過一直聽英文就學會英文?」
一直聽一直聽,又聽不懂,沒有看解釋怎麼會懂?
但如果真的去反思自己是怎麼會說話的,似乎就無可反駁,透過不斷地聽是有可能學會的。
隨著不斷地聽,可以模仿地跟著說,聽到自己的聲音,去修正自己的口語等等。
繼續下一步就是可以寫出來,當然這步就不太可能是完全沒讀過英文還能寫出來的了,但其實也只要熟悉英文26個字母的發音,各種情況下可能的其他發音,剩下來的就是開始湊,聽到一段話,能夠區分出其中哪幾個聲音是單字,再針對每個單字試著猜它的拼法。
如果是透過注音學習中文的話,也可以做到這件事情(而且可能更簡單,畢竟注音的組合沒有那麼多)。
總之很奇怪也並不奇怪的,我從小到大的英文都差不多是被當的,高中也重修過,大學的英文也重修了好幾次(就畢業門檻要修的英文課而已)。
但以現在而言,我感覺我的英文程度比我周圍所知的大多數人都還要好,雖然真要比也是比不上很多人就是了。
但當然也不是單純經歷那樣的學習,就成長到現在這樣。
其實就算以現在來說,我的英文單字量還是非常稀少的,就算很多自認英文比我差的人,單字量可能都比我多。
但這個時代剛好已經適合我這樣的人,只要熟悉英文的語句結構,不會的單字google一下就有了。
但對於不熟悉英文語句結構的人來說,即使每個字都看得懂,整個意思也看得不是很明白,而翻譯軟體對於整句話的翻譯仍未達到足夠的水準,很多時候即使用軟體翻譯完也還是看不懂。
那之後又經歷了什麼呢?應該是玩桌遊《農家樂》吧,在英文的網站上玩,偶爾會有些微的對話,要閱讀卡片的效果,長期地培養了理解語句邏輯的能力。
就算是現在中文化市場的桌遊產業,也仍可見到許多情境翻譯達到一定水準,但規則翻譯卻不達標的中文版遊戲,可見對於某些人來說,正確地理解文句的意思並不簡單。
玩著農家樂,也跟著朋友們一起做中文化,嘗試翻成中文的文字表達方式。
後來又玩了更多遊戲,讀了更多原文說明書,到BGG上參與討論。
雖然整體而言好像也沒有明顯的成長,但就是不斷細微地成長。
很多原本不會的單字,看到久了,google很多次以後,也漸漸熟悉了。
一些常見的英文俗語也有些涉略(翻譯Fog of love的過程(?)),或是一些意義跟直翻不太一樣的情境,例如英文中的「may not」不是「可能不行」或「也許不行」,而是「不行」,可能只是一種習慣性的婉轉用法,就比「you can't」婉轉一點。
大學時讀的數學原文書籍也有幫助,但話又說來,只要是敘述型的段落,我基本上都讀不太懂,單字量往往都太大了。
某方面也可能是語言的修練(非指英文),或對於世界的理解,幫助了我對英文的理解。
這世上絕大多數的話語就是這些形式,很多時候前後文看看也能猜出個大概。
總之直到目前為止,對於敘述型的英文,我的閱讀能力還是偏低下的,但對邏輯的部分則很能理解。
所以翻譯不太行,但校稿倒是可以(?),但當然還是說校稿規則的部分就是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