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9/27 更新

  這篇文章的續篇連結:《大學的數學系在學什麼?(其他科目)》

  能力所不及,續篇並沒有辦法像這篇一樣講得這麼完整,內容改為提出一些我學到覺得很有趣的觀點。

  -----

 

  這系列文章的目的很單純,設法向沒有唸過數學系的人解釋數學系在學什麼,不管你是高中生想唸數學系,還是自己不知為何純粹地好奇。

  我講的絕對不是全貌,但我盡量把我在每門課學到的一點點東西用比較白話(但相對比較不嚴謹)的方式表達出來。

 

  「*」標記表示是發表後新增的段落,應這篇文章在數學愛好者裡朋友們的討論加入的東西,如果有高中生有什麼讀不太懂的地方,可以在此(或在該討論串)留言詢問(或上網google(?))。

 

  大一:

  〈微積分〉

  概括性地說,這門課是在學「極限」,在幾百年以前,極限就只是一個直觀的概念,例如n趨近1的話,2/n趨近多少?你不需要學過極限的定義,你一樣能照直覺回答它會趨近2。微積分就是一群人在討論眾多這些關於「極限」的直覺,最後提煉出來的產物(定義),這個產物足以吻合人們一般對極限的直覺,也能解決人們直覺不敢肯定的問題。

  什麼叫做趨近一個數?就是你要多靠近它就能有多靠近它,以上面那個例子來說,給定你一個距離0.5,你能不能找到一個範圍,使得n只要那麼地靠近12/n就會跟2的距離小於0.5?例如n如果是0.9(跟10.1),2/0.92.22,和2相差小於0.5。(事實上你可以證明如果n1的差距小於0.1的話,|2/n – 2|<0.5

  當然,「要多靠近就能有多靠近」就是你要求的距離可以任意給,不管給定多小的距離,你都能找到一個範圍,使得n落在這個靠近1的範圍裡時,2/n都和2相差那麼小。

  有了對極限的定義以後(即要多靠近就能有多靠近,數學式當然不是用中文寫的,但概念上是這樣),就用它來探討更多東西。

 

* 先談「連續」,在直觀上一筆畫畫得完的東西看起來就是連續的,有了極限的定義後,連續就可以定義成「趨近該點的極限值等於該點函數取值」,如此一來,一條線中拿掉一個點,例如把它往上移1單位,在那個空心的地方連續嗎?當你在這條線上行走趨近斷點時,你趨近的那個點就是那個空心的地方,但函數在該點的取值卻是往上1單位的地方,兩者不同,所以在該點不連續。

 

  「微分」即「函數的瞬間變化量」,以高中常見的函數f(x)來說,這個函數在a點的微分就是圖形上在f(a)那點的切線的斜率。你想像你在爬山,你往前走幾步,上升了多少高度,這個比例就大概是斜率,直觀上山坡越陡峭斜率越大。但你說往前走幾步看上升多少,萬一前面的路就是上上下下的呢?也許我腳下這裡很陡峭,但往前走幾步一下高,一下低,又回到原來高度,這樣測出來的斜率就不準了,我要怎麼知道局部有多陡峭?同樣地就是使用「極限」。

  我們決定你那一步要走得多小,看看你往前走「那麼一小步」,你會升高或降低多少。可是這「一小步」到底要多小呢?答案是趨近於0,當你往前走了一個趨近於0的距離,「高度變化量/那一小步的距離」就趨近於該點的切線的斜率。

  在這裡就可以看到為什麼我們需要嚴謹的極限定義,這不像前面2/n我們可以直接帶n=1進去得出2/n=2,這裡沒辦法直接把0這個值帶進去,因為分母(那一小步)是0的話就不知道值應該是多少。

 

 

  「積分」,積分最初就是在計算面積,我們知道一個長方形的面積是長乘以寬,那一個圓的面積怎麼算?一個橢圓的面積怎麼算?一個不規則圖形要怎麼計算面積?

  當然有很多種辦法,但我這裡講最後變成大一微積分的方法,就是將圖形分割成一條一條的長方形(略掉彎曲包含不到的部份),計算這些長方形的面積總和,當然,你選的長方形寬越小,包含不到的部份就越少,就越能逼近實際的面積,當你取長方形的寬趨近於0時,「那一堆小長方形的面積相加」就會趨近你實際的面積。

 

* 這裡會探討到(數學系的微積分比較會探討),怎麼樣的函數可以微分、積分?如果我們把微分的式子([f(x)-f(a)]/(x-a))寫出來,能證明當x趨近a時,這個式子的極限存在(趨近某個值,趨近無限大或負無限大通常視為不存在),那就證明了它在該點可微,如果極限不存在,那就不可微,但什麼叫做極限不存在?例如會趨近無窮大的(要多大就能有多大)就是不存在;或者是你可以證明不管在離a距離多小的區間裡面,都能找到一個y,這個y會使得函數取值([f(y)-f(a)]/(y-a))距離我們認為的極限值大於某個定值,這樣就表示若你選定了一個「要多靠近」的距離小於那個定值,那麼你就不可能找到一個a附近的區間,使得該區間裡面的每個點都和你認定的極限值差距小於那個定值(因為多小的區間都能找到一個數不滿足條件)。

* 可不可以積分也是同樣的,當然這件事情從定義來作非常麻煩,所以微積分的中期會講許多定理,一個函數滿足某些條件(例如:連續函數在閉區間上)的話,它就可以積分,有些會證(就一樣從定義證過來,只是證一個廣泛的命題),有些應該是會留到高等微積分才會證。數學系的微積分會把重點放在證明的細節裡面,這裡為什麼可以這麼做?什麼樣的情況下可以這麼做?很多時候你就必須想,為什麼這個條件是必要的?如果拔掉這個條件會怎樣?會有什麼反例?而不能像其他科系普遍使用的數學一樣,看起來可以就說可以了。

 

* 見註1:判斷可不可積的範例。

 

 

  學完基本的微分和積分後,微積分裡最重要的觀察就會出現──「微分和積分互相為反運算」,你對一個函數積分,再對積分後的函數取微分,就會得到原本的函數,反之亦然(但會多差一個常數)。

  這個觀察直觀上是什麼意思呢?例如將你在山上往前走,往前走的距離跟高度畫成一個函數圖形,你可以計算你走過的這條路徑,與高度為0的地面之間,這塊圖形的「面積」,一般情況下你可以想像,你走得這條路徑越長,腳下到高度為0的地面掃過的面積越大。你可以藉由積分得到一個函數,這個函數會告訴你,當你往前走多少距離時,你腳下掃過的面積是多少(你可以想像你腳底延伸出一條線直達高度為0的地方,這裡的面積是指這條線掃過的面積)。

  有了積分出來的函數後,這個函數的微分是什麼意思?就是你多往前走一點點距離,你腳底下那條線掃過的面積會增加多少,「面積增加多少/多走的那一點距離」就是其微分後的取值,你想你要是走得距離夠短,你的高度變化量就會夠小,腳下那條線掃過的面積就會趨近於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它的寬(就是你往前多走一點的距離)乘以它的高(就是你當時身處位置的高度)。

  面積增加多少=該小長方形的面積;多走的那一點=該小長方形的寬。所以兩者一除,它的微分就是你在該點的高,原本是距離相對於高度,積分後變成距離相對於掃過的面積,再微分後,就變回了原本的函數。

 

  這個定理(觀察)之所以會這麼重要,除了因為一開始微分和積分是兩門分開發展的學問,你想想瞬間變化量跟面積有什麼關係?還有是因為,對絕大多數已知的函數來說,「微分」比「積分」還簡單。要計算一個函數的微分,就是去算它往前走一點,高度變化量啊(高度變化量/走的一小步);但要計算一個函數的積分,就要分割長方形,然後找到一種適當的分割方式,使得這些長方形的寬跟高很好計算,不然你就很難知道當長方形的寬趨近於0,有趨近於無限多個小長方形面積相加時,他們的和會趨近於多少。(例如1+1/2+1/4+1/8+…這個級數和雖然有無限多項,但你大致上能看出(也可以證明)這無限多項如果會趨近一個值的話,會趨近哪個值(ans:2),但如果每項沒有一定規律,就很難估算)

  微分比積分簡單又怎樣?我們對問題的思考角度就反了過來,當我們要積分一個函數的時候,我們就有其他種解法,不用去分割小長方形,我只要找出「哪個函數的微分會是這個函數?」,找到了這樣的函數,我們就知道它是原函數的積分。互為反運算就像乘法跟除法(這兩者也互為反運算)一樣,你問217除以7等於多少,這個問題就相當於問:「哪個數字乘以7會等於217?」當然在乘法和除法的例子中,兩者之間的難度差異沒有那麼明顯(因為我們計算除法的方式就是一直減,去找出哪個數字乘以它不會超過被除的數字,重複這個操作,這基本上就是設法找一個數字乘以它會等於被除數。)

  有了這種觀點後,很多函數的積分就變簡單了,例如如果你要算3x^2+4x^3的積分,你用分割去算可能會算到累死,但如果你知道x^3的微分=3x^2x^4的微分=4x^3,那原本那個函數的積分就是x^3+x^4(因為這個函數的微分等於它)。

  這種把複雜的事情變成已知如何處理的事情,一直都是數學系裡在做的事情(其實人生很多時候也是這樣),微積分後面就延續前面的想法,來計算更多變數的積分(例如三維空間中的球的體積),不同的座標之間積分轉換,例如「單位圓」可以用x^2+y^21表示,也可以用r^210θ<2pi來表示,這兩種表示法都可以佈滿整個圓,用前者的座標去算積分,得出我們常見的圓面積,但用後者去積分會得出什麼?跟用前者積分得出的結果有什麼關聯?

  

  微積分這門課的後期會舉出很多函數,去算算它們的微分(也相對地就知道了某些函數的積分會變成它們),函數經過合成之後微分會怎樣、反函數的微分要怎麼計算(反函數什麼情況下可微?),三角函數的微分……

 

  最後微積分結尾會學到Green Thm,在某些條件下,你可以把一塊區域(雙變數)的積分(例如三維中的一塊丘陵的體積),經過轉換後,轉換成一條線的積分(當然要定義何謂線積分,基本上就是單變數的積分,跟前面一開始討論的一樣),結果兩者答案會一樣。這也是微積分很有意思的地方,為什麼可以做這種事情?這門大一的課應當能讓你理解最簡單的Green Theorem的版本為何是正確的,或至少能讓你理解這個「直覺」為何是正確的。(前提是你修的是數學系的微積分)

  談「微積分」到這裡,這門課在四年的課程中佔非常重要的比例,因為後面會一直用到,大二高等微積分會用到(雖然我覺得高微的重點不在計算這部份),大三的微分方程會用到,大三的幾何更是用得非常誇張(幾何這門課用到大一到大三學過的所有東西)。也是數學系裡和其他理工科系連結最大的一門課。也許學完之後放個暑假,你就會把一堆積分的公式、一些定理的證明細節給忘掉,但基本上你至少要留下上述這些印象、直觀上的理解。(有些老師會希望學生拋棄直觀,接受定義就是那樣,但我自己不覺得那樣能學得好就是了。)

 

* 如果你讀完這篇文章,沒有感到美、或稍微對這些理論背後的因由有些好奇的話,那可能就表示大學的數學系不是你適合來的地方,許多理工科系都會使用到微積分裡的東西,但他們多半只在意怎麼用,結果有什麼用,數學系一方面有可能發展出新的理論(目前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範例的理論),也對許多直觀的概念抽離出定義,推廣到普遍的情況,例如你高中時大概就知道,位移的切線斜率就是速度,速度函數底下的面積就是位移量,這件事情直觀上也大致可以理解,但普遍來說這是對的嗎?為何是對的?什麼情況下會是對的?這就是數學系在做的事情。

-----

註1:

  我預期這部份對於高中生來說過於抽象,所以拉到備註來講。

  設定一個函數f:R->{0,1},當x是有理數時,f(x)=2;當x是無理數時,f(x)=1

  這個圖型畫出來的話(事實上沒辦法畫),看起來就是x,y平面上的y=2和y=1兩條直線,每條線上都有無數個斷點。

  現在問題是,這個函數在[0,1]區間內可以積分嗎?(這裡的積分是指微積分必定會教的黎曼積分,概念就如這篇文章上說的(其實我也沒學會其他種類的積分))

  在黎曼積分下,我們要把函數底下的面積用一堆小長方形去逼近,小長方形的寬可以很小,但是「高」要怎麼決定?面對一個漂亮的函數時(例如f(x)=x^2),這個函數是連續的,你可以設想「高」就是從x軸頂到y=x^2那條線的小長方形高度,當然你也可以一開始先挑一個很高的小長方形,再慢慢地減少高度,直到它碰到y=x^2,前者的作法計算出的面積會比實際面積略小,後者的作法則是會略大,但當你細分的小長方形的寬越來越小時,兩種估算方法得出的面積會趨近一個定值,這個定值就是它底下的面積,理由是你用前者的估法,得出的值小於等於實際的面積,後者的估法則是大於等於實際的面積,而兩者趨近的值一樣,表示實際面積小於等於這個定值,又大於等於這個定值,推得兩者是相等的。

  事實上,一個連續函數,你小長方形的高可以從函數在該「寬」裡面的取值裡任選,當寬越來越小時,這堆小長方形的面積也會收斂到同個定值。(意即連續函數在閉區間上必然黎曼可積)

  回到原本的問題,這個函數f在[0,1]可積嗎?

  f:R->{0,1},當x是有理數時,f(x)=2;當x是無理數時,f(x)=1

  由於不管小長方形的寬有多小,區間之內必然仍有有理數和無理數,如果我們每個小長方形的高都挑有理數的點,那麼全部的面積加起來就是2;但如果高度都挑無理數的點,那麼全部的面積加起來就是1。不同的選法結果卻不一樣,以黎曼積分的算法,這個函數的面積既收斂到2,又收斂到1,一個數不可能同時收斂到兩個數,所以結果是不存在,黎曼積分不能給出這個函數的面積,這個函數在[0,1]區間不可積。

arrow
arrow

    東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