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又玩了《魔幻傳奇》,讀了《里程碑》的規則,讀完馬上教、馬上玩。

  狀況有一點上軌道了,換個角度也可以說是,我開始有點心力思索遊戲跟人生中各種事情了(?)

 

  原因或許是,轉了個念吧,就像大一時那樣。

  此刻雖然在情感上是被侷限或自我侷限,但轉念一想並不是件壞事,該是學著在穩定的狀態下依然有動力追求成長。

  言下之意就是以前不是這樣(?)

 

  好多年來,我成長的動力一直是為了異性,一旦處在一段關係裡頭,我好像就沒有動力去學習更多事了(可能桌遊除外(?))。

  基本上如果我寫了篇很長的、很有感觸、深度的文章,那我當時幾乎一定是單身(?)(或名義上是單身)(可以類推到現在我寫這篇文章)

 

  為什麼不再學習?

  總覺得小時候很多人都很投入,做到了很深的事情。

  例如我最近聽到看到的,一個高中生在公車上用手機寫著連載的推理小說;

  有朋友真的用背的方式「學會」了數學(!?)

 

  我曾經自問過--「如果一個人背起了所有數學式子、計算規則、題目每種數字對應的答案,這樣他算是學會了嗎?」

  沒想到有生之年能遇見類似這樣的人……

 

  他從小培養出了背東西的能力,小學參加查字典比賽時,看到字還不用翻字典就能回答頁碼;

  中學時數學考試,別人可以寫30分鐘,他因為在校成績很好,所以老師只讓他寫15分鐘,而他寫得完。

  怎麼寫?看到題目跟數字就知道答案了。

  每次老師上課教一個新題目,不管理解了沒有,除了記下這題的算式與答案以外,再自己改掉題目的數字,換成其他幾十組、幾百組漂亮好算的數字(有可能在考試中出現的數字),然後記下每組數字對應的答案。

  所以考試中只要出現同樣的題型,幾乎都是秒解。

 

  「既然每次都要查,不如背起來比較快啊。」他對查字典比賽表示。

 

  我是覺得呢,每個人用自己的方式節省時間。

  一道數學問題或證明,要熟練它或記下它:

  因為我擅長理解勝於背誦,所以我會試著用各種角度去想,去究明整段解題的邏輯、關鍵的觀念;

  而若是有人非常擅於背誦勝於理解,他可能就可以傾向將整個解題過程、證明完全記起來。

 

  有點偏題了,不過那也是我很想講的東西XD。

  小時候我也會自己研究數學問題,非常傳統地用紙筆嘗試各種數字,看看結果有沒有規律;

  自己做了一些紙上遊戲、畫了很多自己也解不開的迷宮;

  高中時也寫了一點點的小說(以故事的格局來看,我只寫了開頭而已(嘆))。

 

  回到上面問的:「為什麼不再學習?」

  小時候,我總以為我知道的東西,大家也都知道,這個信念維持得非常久,原因或許是因為我小時候很自閉吧(?),因為跟人沒什麼交談,也很少開話題,所以也沒有機會分享自己知道的東西,也就沒有機會發現「原來別人不知道我說的東西」。

  在我們的世界很小的時候,我們有很多時間,可以在那個小小的世界裡探索。一張紙、一隻筆,就能探索的非常深。

 

  我們不理解別人,所以無所顧慮(或許也毫無查覺)地投入在自身的成長。

 

  不知道誰比我更好,不知道我比誰更好;

  不知道我做過的事情,別人可能早就做過了,也不知道我做的事情,可能從來未曾有人做到過。

 

  長大了以後呢?

  我們投入(或被投入)與人的競爭,也接觸到了更多知識。

  想做得更多時,發現以前的人早就做過了,失去了探索的動力;

  有了一點成長,發現自己跟別人比起來還差遠了,失去了信心;

  倚靠原有的才能做了一件輕鬆的事,莫名發現自己做得比大多數人還好,滿足了。

 

  這個一直比較的過程中,我們失去了自己的主題,大家都花很多時間探索過去知道的東西,競逐誰能把已知的東西學得更好。

  「大家都做得到的事情,我也要能做到。」

  「沒時間鑽研自己喜愛、擅長的東西了,這些方面只要比別人強一些就好了吧?」

 

  能接觸到的東西越來越多,成就越來越容易取得。

 

  這樣說來,我想的「學習」,並不只是多讀了一本書、上課多往前了一個章節,而是那種「深度」,花了很多時間,更透徹理解的那種深度,以圖形來想,如果學校的知識是很多條線組成的,那「學習」可能是理解了一個圓,或是理解了一個半徑更大的圓,或是拓展了看事情的新維度。

 

  一旦我們放棄了自己長久探索的主題、脈絡,學了很多現存的東西,也學了應用、能拿來生存,那一切就這樣了。

  對那些現存的東西,我們沒有「背景」,會了一道數學證明,但不瞭解問題產生的背景,不知道證明演變的過程,只理解了那條「線」;學了一套管理的knowhow,卻沒有瞭解各種應對的理由。

 

  想到系統,我們會想把一堆問題給系統化,系統化讓學習這些問題變得容易,也變相阻礙了我們,當真正面臨新的問題時,我們也會想把它弄進系統裡,設法用系統解釋它,但我們忽略了在創造系統時,這個新的問題仍未被發現,這個系統可能本來就沒有能力解釋它。

 

 

  不知不覺寫了很多東西,這幾天零散地冒出很多想法都寫了進來。

  原本想說錄首歌,林宥嘉的〈想自由〉。

  大學時有一段時間一直在唱這首歌(我每段時間都會一直唱不同的歌啦),當時曾有人對我說,她很喜歡這首歌。

  為什麼喜歡呢?我總是這麼想的,在摩天大樓裡渴求自由的是我,而那時懂得我的人是她。

 

  其實真的是我不太能面對的人,欲望、愛、難過、痛苦的感受都有過,雖然很多事情都遺忘得很快,但要是一去碰,就又會傾倒,若是看了前面幾萬字,也許又會升起渴望;但若是看了結局的幾千字,也可能就傷得再度不抱希望。

  但無關過去,關注在當下的話,現在不過就是,我用我的方式生活著,她也用著她的方式生活著,不過就是這樣平凡陌生的兩個人。

  而又為什麼會一直想念起呢?(或許是因為得不到的最美好(?))

  也許是因為當初她符合我理想的典型吧,看起來聰明,實際上也聰明,可以聊數學(雖然我畢業以後就沒什麼在想高等數學的問題了)、聊各種瑣事,可以用話說一半的方式溝通,對彼此有肢體上的渴望(?)

  不過後來即使對方對我沒感覺,我也還是看到很多現實面吧(經濟、家庭背景)。

 

 

  我可能還是比較傾向開放關係吧,一方面傳統男性的刻板印象我沒有能力背負,另方面也沒有占有的渴望。

  嗯……想了想我是指1對1的開放關係(?),好像滿神奇的講法,或許可以直接說成是非典型的伴侶關係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東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