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自己和別人講話大致上有3種模式:
  1。一般模式(預設模式)
    基本上什麼都可以講,只要跟別人隱私無關的都可以講。如果被問到不能講的,就說不能講。
  2。清醒模式
    在相信對對方說什麼都無所謂的時候,即對方想聽,但對方不在意聽到什麼,會在這個模式。這個模式下什麼都可以講,不能講的東西也可以用比喻的方式講。
  3。迴避模式
    在相信對方在意結果是什麼,更勝於在意真相是什麼,並且我又非得提供足夠訊息讓對方作選擇的時候,即對方隨時準備依據我的回應,改變其對我的態度,會在這個模式。這個模式下比一般模式下能講的還少,會盡可能地迴避掉有可能間接提示出"我不能講的事情"的事情。並且會選擇性透露我認為足夠讓對方作出適切選擇的正確資訊。

  (其實我只是講想第三種模式)

  雖然我自以為能夠幫對方篩選資訊,只留下足夠做出判斷的正確資訊給對方(就像農家樂,在生人順序時要不要搶起始,我不需要告訴你場上木頭緊不緊、田是不是很卡,我只會說:「下家可能有農場幹事。」),但我現在稍微發現這種做法在現實中的問題。

  我認為我把全部都告訴對方,跟只把部分"關鍵"的事情告訴對方,資訊都足夠能使對方做出同樣的正確選擇,而後者能迴避掉我不能講的事。但現實似乎是……人不是這樣思考的。

  一個人做判斷時不只依靠確切知道的資訊,她會試圖在腦海中用有限的資訊拼湊出一個「自己覺得合理」的完整劇情,再從這個完整版去決定自己要做什麼。但這個劇情可能完全不是實情,並且在某些細節上顯然與自己得到的資訊矛盾……

  但這不成問題--「你都有不能跟我說的了,誰知道你說的是不是也有謊話?」用這樣的方式她就可以自圓其說,其實她想的才是真的發生的事情,而我提供的資訊有些是假的,所以才會對不上。選擇性忽略某些資訊也可以達成類似效果。

  甚至有時我說的資訊,對方聽起來可能就已經覺得資訊之間自相矛盾,她根本腦中沒有辦法想出半個「合理的」劇情(因為她未曾見識,或純粹就是不能理解,就像我難以想像別人對偶像的崇拜一樣),因此無可避免地認為我在說謊。

  這該怎麼辦呢……我總是覺得我被看穿無所謂,但我還要保護別人啊……

arrow
arrow

    東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