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算是很老生常談的論點,都不知道從哪裡抄來的了。
許多經驗的適用性都有前提,而大多數的人自己也不知道前提是什麼。
舉個淺白的例子,基本上我就是基於這個例子來寫這篇文章的。
綁鞋帶。
我這一年來都很少綁鞋帶了,走在路上經常被人提醒,一種可以讓別人搭訕自己的方法(X)。
為什麼不綁是因為綁了也很常掉,一直綁也很麻煩,但最主要的是,我不綁也不影響我走路。
有些人不綁鞋帶會容易跌倒,但我不太會這樣。
所以如果有家長帶著小朋友,遠遠看到這裡有個不綁鞋帶的叔叔(X),不是好榜樣不要學。
因為你學了未必能像我一樣不會跌倒。
那是什麼「前提」讓我能夠不綁鞋帶呢,大概是大學時參與一些武術課、練太極,我已經很習慣地將重心靠後,除非是很激烈的運動(例如打桌球),不然一般的走路、小跑步,我下半身都是可以穩定的,就算不小心踩到自己的鞋帶也不會因此跌倒。
想像一下,如果一個人從小就練武術,以至於他對於自己所培養的習慣理所當然,不覺得這有什麼特別的話,那他可能就可以推崇走路不必綁鞋帶(X),而他絲毫不會察覺不綁鞋帶會讓人容易跌倒。
當然這只是一種設計情境,人可能因為很多種其他理由綁鞋帶。
類推這個想法的話就很俗套了,學習能力強的人覺得任何人只要願意努力就能學會東西;家境富裕的人可以自稱白手起家創業,無視在創業中自身背景所帶來的優勢。
雖說別人的經驗才是最好的老師,但別人的經驗又有多少能適用於自己呢。
以桌遊偏好推薦來說,比較有效率的方式是關注跟自己興趣高度重疊的人,那麼他們喜歡的、討厭的,對自己的參考價值都會比較高。
話又說來,我也是寫過不少策略心得文,這些分享也都多有它的前提,這些策略如果是我來使用可能可以發揮效果,究其原因可能是操作的過程中有許多難以言明的細節,導致我能做到的事情,別人參考這個策略卻未必能做到。
可能是我比較善於精算數字、比較善於推算行動順序、預測別人的行動,而參考我的策略(經驗)的人未必有這樣的前提。
相對的我也有一些不擅長的部分,例如牌庫構築的進牌順序規劃,一直到現在都不是我能夠直觀掌握的策略。
我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客製化了,我的外套極度符合我的生活風格,鍵盤用著頗為獨特造型的人體工學鍵盤,他們對我來說都是好東西,但我可以預見這樣的"好"並不適用於大多數人。
別人未必有我的需要,又或者是別人未必只有我這些需要,他們可能要的更多,取捨的部分更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