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算是我很久沒碰的主題了,兩性議題(?)

  主要是高中到大學初期比較有在接觸,在學習,雖然實際上我學的跟書中那套不那麼類似就是了,但還是會有許多借鑑類推的理解,《把妹達人》的系列作都讀了至少一遍(大多數都讀了兩三遍以上,不過我很多書都是讀兩三遍以上)。

  會來寫這些東西,總是有些理由,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心智上的(這也能區分(?))。

  生理上的就是現在單身(單身三年了(?)),然後最近沒在"打",有多餘的精力需要消耗(?)。

  心理上的就是最近上班內容比較單調,腦子的運轉比較是機械性的而非創造性的,所以心理創造(寫文章也是種創造)的渴望需要滿足。

  心智上的則是,最近朋友圈的社運圈?政治圈?裡傳出了一個男性類性侵多位女性的事情(為什麼寫"類",是因為有看到某位女性當事人說她不會說那是性侵,但也絕對稱不上合意),網路上遽聞此男性用了一些"把妹達人"的技巧(?)。(當然我個人觀點兩者根本沒關聯,那只是一個傳統的渣男會做的事情)

  然後這個消息又延伸出去,才知道中國有一個情感/金錢的詐騙集團,取名叫PUA(把妹達人的簡稱),這個集團如同其他把妹社群一樣,也會開班授課,差別只是裡面會教你許多世俗所不能容忍的東西,例如設法操縱女性給你錢(相當於詐騙集團的那種詐財),操弄情緒讓女性願意為你自殺,批評女性讓她覺得自身無價值(只有你要她)等等。

 

  然後就變成了一種情況,對把妹達人一無所知的人,以為這就是PUA;而稍微有所瞭解,有從裡面學習、收穫的人,會覺得這個集團莫名其妙,跟PUA根本沒什麼關聯(撇清一下(?))。

  當然不能否認把妹達人裡面所寫的技巧,可以用在欺騙感情上,而且也確實可能有人這樣用,但上綱到那種程度就有點太誇張了(例如網路上有個說中國那邊有開課教人下藥性侵,這就是性侵犯啊,跟把妹達人扯不上邊)。

 

  所以就有種想澄清、辯解一下的衝動(?)。為避免搞混,文章裡我就沒有提PUA這個詞彙。

 

  作為介紹,我把我認為在這段過程中,我學到對於我有益處的觀點寫下來。

  有些是很顯性的,例如興趣指標,能夠稍微辨別他人對你有沒有好感(未必是感情的好感),對建立關係很有幫助。

  有些比較隱性的,價值展現、推拉,一致性,這些都已經內化成人格的一部份,對於自己這麼做毫無"覺得刻意"的想法了。

  不過其實大多數的觀念如何建立起來的,也不是因為讀了《把妹達人》,我那個時期讀的書非常多,實際嘗試的經驗也還不少,冒犯過的人也不少。

  《卡內基的人際關係與溝通》裡寫,他要提倡的並不是做什麼事情可以擁有良好關係,而是提倡一種"生活方式"。題外話,這本書我國二就讀了好幾遍,但對我當時的人際關係沒什麼幫助(?),要我做個解釋的話,大概是需要的前提太多了,而書裡沒辦法把這些前提的心理建設都做好。

  把妹這門學問也是一樣,雖然謎男的理論純粹是如何與人發生性行為,但把各種細節抽出來解釋,其實那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包含你對自己的看法、對待他人的方式。

  

  在高中到大一的時期,我的心智是靜不下來的,它會在各種情況下考慮各種事情,直到錯過時機。

  例如在群體中聊天想到有一句話可以接,這個時候心智會衡量「講這句話好嗎?」、「會不會很奇怪?」,而往往只要一兩秒鐘就足夠讓那個適切插入話題的瞬間錯過了;

  在路上走著遠遠看到認識的人,心智會想「對方跟我熟悉的程度如何?我要跟他打招呼嗎?他會不會覺得我跟他根本不熟?要是他不回應的話不是很奇怪嗎?還是我要繞道走裝作沒看到?」;

  更多的是自卑、負面的想法,女生沒接電話,就會想著她是不是不想接,不想理我;

  這樣的心智即使學了再多技巧、理論,也只是增加它的負擔,看到了興趣指標、看到了無興趣指標,我該做什麼來展示高價值,我這樣做會不會很低價值?拉了是不是該推?該怎麼推?等等等諸如此類的。

 

  我自己主要是經過了兩個部份,跨越了這個過程(當然或許生理年齡的賀爾蒙也有影響吧(?)),第一個部份是我嘗試過了正向積極的生活方式,學習運用想像力扭轉自己腦海中負面的想法,當然也有運用邏輯推翻自己腦海杞人憂天想法的部份。

  另一部份是,我因緣際會下撿到了一本《修練當下的力量》(我沒有開玩笑,這本書我是在地上撿來的,但當然不是完全隨機的事件(?)),某方面來說,我終於意識到「想法僅僅只是想法而已」,我可以有正向積極的想法,我也可以有負面的想法,腦海就像個錄音機,它反覆播放著它長年所聽聞的東西,而你可以選擇要不要接受它。

  而恰好在那時候,我腦海中正面、負面的想法皆可以有,這件事情就更明顯了(?),我可以根據情況,選擇我要傾向認同哪個想法,或是明白兩種想法都不重要(也有可能(?))。

  例如女生不接電話,正向的想法會說可能只是在忙,負向的想法會說自己被討厭了,但兩種想法都不值得相信,而且也不重要,總之下次要聯絡時在打給對方就好了。

 

  在這系列文中,我把書裡被我(當然也應該被其他人這麼做過)延伸解讀的觀念拿出來談,這些技巧原本可能只是個套路,但其實可以有更深的理解,也許在你自己的嘗試過程中,你也會有其他個人的理解。

 

  這並不是說,書裡教的就是我寫的這些東西(事實上幾乎不是,不過型男寫的後面幾本可能有比較接近),只是我認為這才是值得被學習的東西(或是說世俗認可的東西)。

  我也盡量只寫世俗認可的東西(?),雖然我其實也沒懂太多世俗不認可的東西。

  自從我把"誠實"當作原則(這點可以讀《不管怎樣,還是要》)後,就經常會試圖把這些事情解釋到人們可以接受的程度。

  例如學習把妹、刻意學習社交不是很奇怪嗎?社交不是自然而然就會的嗎?

  我認為那是"自然而然"就會的人的想法,就如同麻雀拍拍翅膀就會飛一樣,不能理解人類為什麼製造滑翔翼呢?

  而對於有些女性崇尚所謂的"自然而然"地在一起,我的想法是很多時候一個人的自然而然,是另一個人的刻意為之,傳統的交往關係多半不是自然而然的,裡面有追求者跟被追求者。

  

  如果女性也能懂一些把妹相關的理論,我是覺得也還不錯(?)

 

  最近看到有人在討論"倒追"是不是不好。為什麼典型的刻板印象會這麼難打破呢?

  典型上男性是追求者,女性是被追求者,所以我們將一切的行為都依據典型來解讀。

  男性如果沒對女方主動,就表示對女方沒興趣;

  女性如果對男方過於主動,就可能是別有企圖(例如詐財)。

  縱使一對男女雙方都非典型,他們又要怎麼確定對方也非典型呢?

  恰好這個男生很被動(如同典型女性一樣),這個女生雖然主動釋出了很多善意,但沒有得到她典型上應該得到的回應,又能希望她怎麼想呢?她要相信這個男生喜歡她嗎?(而如果性別對調,女性只要沒有拒絕的意思,對典型男性來說都是關係可以繼續進展的訊號)

  她的朋友圈會相信嗎?男方的朋友圈會相信嗎?網路上的鄉民也不會相信,典型的印象會讓我們認為,即使自己非典型,對方也是典型的,所以得到了結論--對方對我沒興趣。

  所以這個刻板印象就會繼續保留下來,最後還是典型的男女比較容易建立關係。

 

  尤其是典型的男性,我是這麼認為的。

  畢竟如果妳是少數的非典型的女性,還是會有多數典型的男性來主動結識妳,而妳要主動或被動都可以,妳建立關係的機會跟選擇比其他典型的女性還要好(因為妳較為主動,機會更多,挑出妳理想對象的機率更大)。

  而非典型的男性則相對沒有這種機會,多數的典型女性不會來主動結識他,那少數的非典型又會注意到他嗎?我不這麼相信。

 

  所以或許兩性之間刻板印象的主被動關係,得是女性群體先改變,男性群體才有可能改變,較為主動的女性機會較多(雖然也有其他負面的影響,例如被認為一定是很飢渴才會這樣做),較為被動的男性則否。(動態平衡(?))

 

  不知為何就談了上面這些東西。(雖然是之前就談過的內容,在〈如何取得積極同意?〉裡面)

 

  系列文最後提到獎懲,是特別提出來希望讀者不會走入誤區,在進入關係後很多時候都要想著,你愛的是對方這個人,若是如此,你此刻想做的事情、基於的理由,還算是愛對方嗎?

  而一致性則是最重要的部份(雖然我寫得不清不楚XD),你想成為怎樣的人?你想要的生活方式是什麼?對你而言成功的人生是什麼模樣?(當然你也可能不在乎"成功"這個詞彙(畢竟它有太多世俗習慣的涵義),你可以改為"理想")

  待人的方式,對方如果也這樣對待你可以嗎?

  

  一旦你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你的一致性就自然會出來,而其他的東西都會水到渠成。(例如篩選)

  這並不意味著你不需要改變,你或許要改變很多事情、很多自身的習慣,但你本來就不是生來就如此的。

  在《種子》裡有一句話是,想想看,如果可能的話,別人會希望你改變什麼事情?

  想想看別人對你的評價,這未必是過於在乎他人的看法(畢竟你理想的生活可能就包含認同你的人),但切換這個視角以後,或許你會看到一些你其實覺得可以改變的事情(只是自己以前未曾想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把妹達人 一致性 兩性
    全站熱搜

    東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