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興趣指標(IOD),相對於興趣指標(見前文),無興趣指標恰好與其含意相反,它列出的是"哪些行為舉止出現時,表示女性對你沒興趣"。

  例如防衛的肢體語言、兩人面對面聊天時對方不太看向你,相對而坐時對方的身體往後仰在椅子上(而非靠近你),線上聊天時嗯嗯哈哈然後就說要去洗澡了(?),這些都算是無興趣指標。

  在鄭匡宇的書中(他也算是台灣早期搭訕文化的推廣者),有一句話是「約不出來的,都不是朋友。」

  當然他實際的意思是,你在路上搭訕認識的人,如果你試了幾次公開活動邀約,例如你有興趣的演唱會、音樂會、書展、演講、桌遊展(根據你個人興趣而定啦XD),對方總是有理由推託(典型的女性往往不會直接說「我不想和你出去」),並且又不會主動在事後再找機會約你的話,那就可以不用再聯絡了(就是不用再特意去約對方的意思)。

  因為你提的邀約是公開的活動,總是沒辦法和你出來的人,要不然是對你沒興趣甚至厭惡你,要不然就是你的興趣跟對方的興趣毫無交集,不管是哪種情況,這段關係都沒什麼發展空間,彼此要成為朋友也不太可能。

 

  在《把妹達人》中(下簡稱"書中"),IOD跟IOI的用處不只是用來觀察而已,也是拿來做的,也就是說,你可以釋放興趣指標,或是釋放無興趣指標給對方,就我個人觀點,有些無法和人發展感情關係的男性,他們所缺少的就是"釋放興趣指標"這件事,其他白話文的說法像是"釋放意圖"、"表達好感",都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差別可能在於,書中釋放興趣指標可以不用基於自己對對方有好感(?),也可以是基於"有機會發生性關係")

  一段關係是由兩個人對彼此有好感而建立的,你想要追求或吸引對方,並不代表你必須隱藏自己對對方的興趣。或許你可以不那麼明顯表現出來,但你不能完全沒有表現。

  就像興趣指標裡談的,我們會更有意願和對自己也有好感的人結交,這並不是一個把妹的技巧,純粹只是一種社交上的現象,我們對"對自己釋出善意"的人有好感。

  如果你完全不表達出你對對方的興趣,那麼對方根本就不會有"考慮你"的機會,在她腦海中你就是個朋友角色,這樣的關係持續久了就稱為進入了"朋友圈"(也就是被定型為朋友了的意思)。

  

  所以釋放興趣指標也是有必要的,但是又不能太過頭,這牽扯到我後面(應該)會談的推拉/進挪,兩人對彼此的好感是雙方疊加漸漸顯露的。

  一段關係如果只是你表現得對對方非常有興趣,對方卻未曾對你有過什麼表示,那你的積極往往只會讓對方覺得害怕--「我未曾讓你瞭解過我,你是能喜歡我什麼了?」

  

  在書中,興趣指標跟無興趣指標是可以用來操弄遊戲的搖桿之一。

  不那麼操弄的話,無興趣指標對你我最有用的地方是,看出哪些人對自己沒興趣,可以放棄了。

  另一個用處是,如果你感覺到有人對你有興趣,但你對對方沒興趣時,你可以釋放無興趣指標。

  一個人會在情感上遭受騷擾有幾種情況:

  1。對方真的是個變態。(你再怎麼明確拒絕也無法阻止他)

  2。對方不太有社交直覺,無法判斷你的無興趣指標。

  3。自己不太有社交直覺,對對方對自己的好感毫無察覺。(所以沒有盡早發現明確拒絕)

  4。自己受制於社會規範(或是權力關係),總是很婉轉地拒絕。(搭配上2的情況,對方因此認為他很有機會)

 

  這些關於"怎樣算有興趣"、"怎樣算無興趣"的判斷,都只是較為歸納經驗的,就像亞里斯多德或牛頓對物體運動的看法也都不是絕對正確的,但作為初學者來說,帶有一點偏見的觀點(但是有還可以的預測能力),應該可以讓你在與人相處時多關注到一些事情。

  而我自己現在是很簡化的,有興趣我就用語言說有興趣,沒興趣我就用語言說沒興趣。如果你有足夠的自信,或是足夠接受自己生活的方式,那也未必要改變什麼。(或是你也可能在學習、改變的過程中發展出其他的方式)

  而現在興趣指標跟無興趣指標對我個人的用處大概就是觀察、篩選了。

arrow
arrow

    東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