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我連自己講過幾次自己記性很差都忘了……

  「別人對我有印象,我對對方沒印象。」是一例;
  「翻日記或網誌時會看到自己都無法想像自己寫過的東西。」是一例;
  「看跟別人的對話紀錄才知道原來彼此曾經偶爾會聊聊天。」是一例;
  「跟朋友聊天時對方提起過去一起經歷過的事情,對方描述的巨細靡遺,我卻記不得細節或覺得情節不太合理。」是一例……

  然後我就想兩個層面:
  1。記性很差的原因/結果?
  一體兩面,我猜想因為記性很差,所以衍生出對情境較高的理解能力(不然難以在群體中生活),所以比較習慣用概念跟假設去推估當下的情況。(要不然就是反過來,因為理解能力不錯,所以記憶力的必要性就降低了,因此衰退。)
  
  2。那我記得什麼……?
  檢視諸多印象深刻的回憶,其中最大宗的共通點是--「當我在要求什麼、渴望什麼的時候」,例如想要能去參加數學競賽;想要和異性有進一步發展;想要pass(當然是快被雙二一時才會這樣想);想要教數學。

 

  再者是「碰上從未碰過的情境」,其實我覺得這應該對大多數人都是印象深刻的(?),不熟悉的情境會激發感官去接受訊息?

 

  第三大類是「能夠彰顯個人或別人的性格、特質的情況」,雖然我認為應該是我自己選擇性挑選哪些回憶比較吻合我此刻對自己性格的認知,所以才對那些回憶印象深刻,說不定有些情況很能彰顯我"當時"的個人性格,但那個性格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消失了,而我就忘了。

 

  跟自己有關的像是在數學營做出不上正課的決定;在大學中文的課上做出鼓勵大家一起去找上課教室在哪的決定(因為換教室了)。

 

  跟別人有關的像是國三時上校長的物理課,坐在第一排,就睡著了(其實我一直到大三以後才漸漸比較少在課堂上睡覺),睡著睡著感覺到有東西,有東西壓在我的腳上。不知道是什麼,睜開眼模糊地看到校長拿著講義的身影,他的一隻腳就踩在我的腳上。(我認為這個舉動彰顯了校長尊重學生的方式)

 

  像是我高中的班導師很有說服力(至少對我而言(?)),當我問他我可不可以不要上英文課,讓我到圖書館自習(因為我當時覺得自己可以用其他方法學英文),他沒有像其他人問「你的方法是什麼啊?為什麼比較好?」、「為什麼不聽英文老師上課啊?」來質疑我對自己下的判斷,他只問了我一句話:「如果每個人都想像你這樣做,那怎麼辦?」我就思考了一下校內圖書館的大小,以及假如許多人這樣要求,實現的可能性如何?於是就放棄了這個構想。
  還有另一例是大一時開高中的同學會,聊著聊著就說到我很混啊,快被二一了啊。他沒有說「你要認真讀書啊。」、「要不要轉系啊?」這樣的話,他只說:「如果你成績不好的話,學校怎麼敢要你回來學校分享心得給學弟妹?」(因為當時我頗有這樣的動機)
  (雖然我當下被說服了,不過後來還是弄到要休學XDDDD)

 

  寫著寫著又變成記敘文了……

  最後還有一個對自己的觀察……似乎很多回憶原本都是清晰的影像、畫面,但只要我把它們寫成文章記錄下來以後,那個整體的感受就漸漸模糊了,有印象的東西就變成我不斷反覆讀自己寫的文章所模擬出來的想像畫面。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東東 的頭像
    東東

    我是黃紹東,歡迎蒞臨我的網誌!想聊就聊吧~

    東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