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幾週前從新竹搭客運回台中時,在火車站遇到的事情。
回家後用沒有網路的筆電記下,到今天才發出來。
以善心為販售。
或者是其他的形式(其實我不知道我這兩句在說什麼XD)。
我們還有很多可以去努力的。
正文開始:
這篇標題實在太猖狂。
幾天前,我弄好行李,從新竹搭客運回來台中。
到了台中,我慢步地走向火車站,準備要搭火車回潭子。
「大哥大哥……」一位男性走了過來。
「別緊張別緊張,」他開頭說完兩句話,我感受到現在心中已經略有底。
「我沒有緊張~」我說。
「我們是**地方的學生,趁寒假來賺學費,這是我們設計的……」他很快地說完,或許沒有很快吧。
我短暫聊了一下,眼前的這位同學是就讀台北的某間學校,現年高一。
據他說,一群同學13個人一起來籌措學費。
現在剛開始兩天,總收入5000元不到。
「兩天賺5000元,那很多了耶?」我說。(不過當時我說這句話是我搞錯了,以為是一個人兩天就賺五千)
聊到一半,從火車站的方向跑來另個人,想來是他同行的夥伴。
他到了旁邊之後,開頭的話一樣:「大哥你不要緊張哦,我們是,」
「我沒有緊張~」我打斷他。(還是說我沒打斷,我忘了)
然後過了不久又在有一位朋友過來。
似乎有重複類似的對白,也可能沒有吧。
接著,我不知道為什麼,又或者是我以前就這樣策劃過了。
「不然這樣,你們高一吧?我可以問你們幾個問題嗎?」我說,「我是說,數學問題。」
「哦好啊!要挑戰嗎~這真是太Amazing了!」一開始的那位同學說。
(備註:我不一定拼對了那個英文單字XDD)
我心想,要籌學費,那至少是要想繼續學習吧。
然後我剛才搭客運的路上,又恰好在想一個數學問題。
就這樣吧!
於是他們接受了我的邀請。
「你們知道3、4、5的直角三角形吧?就是邊長是3比4比5的直角三角形。」我說。
「嗯~」他們回答。
我心想:「原本想的問題,不是很容易(備註:根本就是很難),先從簡單的問起好了。」
「那3和4差1,4和5也差1,意思是它的三邊長是連續的三個整數,」我說,「那請問,你們覺得,有沒有除了3、4、5邊長以外的直角三角形,它的三邊長也是都差1,而且都是整數?」
經過不到10秒鐘的議論,旁邊最後一位來的女生說:「我知道了!」
「哦?」我稍微疑惑,有人想這麼快?
「就100、101、102~」她說。
「這三個邊可以組成一個直角三角形嗎?」我問。(備註:我後來想想,或許他們並不記得「直角三角形」是什麼,當時沒注意到這件事情算是我的疏失吧。)
「嗯……可以啊!」她很有自信地回答。
「妳的意思是一個100公分的長度,」我一邊說一邊用手掌模擬
,「和一個101公分的長度……」
我的兩個手掌呈垂直的方向。
「這兩端相連的距離會是102公分?」我說。
「嗯……是吧?它(備註:指斜邊)比它(備註:底)長一點啊,就大概長1公分。」她仍然很有自信地說。
我看了看其他兩個人,他們沒有表達太多異議。
「那你們看哦,」我蹲了下來,指著地板上的正方形磁磚,「這是一個正方形吧?」
他們同意。
「現在把這個邊看成是100公尺,就只講比例啦,」我說,「那這邊也是100公尺吧?」
他們同意。
「那麼這段連線(備註:指正方形的內角平分線段)的長度會比這個邊還長吧?」我說。
他們同意。
「可是,那長多少呢?」我問。
他們討論了一下,一開始的那位同學指出,要怎麼樣看斜邊的長度。
「就把他這樣壓下去……」他說。
他說的大方向也沒錯。
「斜邊的長度要壓下來的話,要像畫一個圓周那樣,」我邊說手邊動作,「這樣壓過來,會繞過一個弧形。」
「我知道了!是1。5倍對吧?」那位女同學說。
「妳怎麼知道的呢?」我問。
「就把它壓下來啊,大概就1。5倍。我說對了吧?」她說。
(備註:1.5倍啊,我當時沒注意到,這個數字也離根號2不遠了,或許她對圖形想像的能力以及比例關係掌握的不錯?)
詳細的對話寫到這裡就好了。
和他們稍微說說我的看法,例如「我真的很想到你們學校教數學。」
之後同學提到:「這個太難了啦,我們才高一耶。」
「這是國一就會教的。」我說。
(備註:我很像說錯了?是國二上……沒想到短短幾十分鐘我就犯了這麼多錯。)
「哦……是哦!」他說。
「可是我們是讀高職,國中教的東西我們早就都還給老師啦~」旁邊的女同學說。
到了此刻我才知道,我誤解了他「高一」的意思。
原來是高職一年級。
聊了聊他們修的系,那位女生修資料處理,男生修廣告設計,另一位我忘記了。
也提了之前從「幾隻襪子湊一雙?」書中看到的反直覺問題。
「一百公尺的操場,如果在兩端綁上101公尺的線,那我在中間把它提起來,可以提多高?」我講述問題。
「嗯……你要說你的身高啊~這樣才知道你可以提多高。」女同學說。
「哦~妳說的也是有道理,我的意思是……」我解釋了我的意思。
總而言之又是一段連我自己也沒搞清楚狀況的討論。
最後我說:「我不想要那個筆,我可以直接給你們錢嗎?」
就這樣。
他們走了之後,我在附近找了個地方坐,吃著剛才買的蔥油餅。
聊到最後的幾分鐘,我察覺到自己身體的顫抖。
不知道是什麼理由。(也有可能是我的心智對損失金錢的自然反應XD?)
坐上火車之後,我仍繼續想著剛才發生的事情。
我仔細想了想後,覺得學資料處理、廣告設計的人,似乎也沒有必要知道直角三角形的特性。
意思是說,這些東西根本沒那麼重要了?
那假如下次有機會,我還是分享九九乘法表簡單的背法吧,至少比較實際。
又或者是,我為何不告訴他們:「那邊有家諾貝爾書局,你可以去裡面挑你有興趣的書看一整天。」
後來再想了想。
或許,這是我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吧。
「你們覺得,繼續唸書對你們有意義嗎?」我當時問。
「有啊,因為我是讀夜校的,可以接觸到很多不一樣的人,不同的觀念……」那位女同學說。
「嗯……就先混一張文憑吧。」一開始的男同學說。
另一位沒多說什麼。
姑且不論人們對數學的了解。
學校,對於人們而言,究竟是什麼?
想了想,這樣到路上來籌措學費,以善心為主要收益。(或許我這樣說會誤解了某些人,不過我沒有要傷害任何人的意願)
姑且不論真實性。
(後來我想想,從台北來台中賣,光車錢就不少,台北火車站附近的人也不會比較少,為何不直接在台北賣(?))
不管是真是假,都是我們要付出的代價。
我們讓人們盲目地付出努力,只為了追求許多人自以為別人在乎的文憑。
(問問說文憑重要的人吧,他們自己在這件事情上又有多少經驗?又或者只是口耳相傳聽來,或者只是自己一兩次經驗的偏見。)
(當然我說文憑不重要也有可能是我的偏見啦XD,那就再說囉~)
在路上以善心為收益的賺錢方式,對我而言似乎跟在路上和別人要80元搭車的錢(我是指心口不一的情況)是類似意境。(除了一個是誠實,另個是說謊)
我想,這些都是我們造成的吧。
我們沒有營造出一個大多數人都能輕易維持生存的環境。
也沒有造就出一個能夠讓彼此坦誠的社會。
我們容易認為大多數人給予幫助,不是因應「需要」,而是因應「想要」。
(當然我沒說這是事實,至於事實是什麼,我也不能曉得)
我們需要生存,而只是想要「善」。
為什麼在路邊向路人要求搭車錢的人(我依然是指心口不一的),不直接說自己需要錢呢?
難道是因為偽裝出一個情境,讓對方可以釋出善意,可以滿足對方對「善」的嚮往?
(嗯,上面兩句似乎有點語氣太刻意了)
或許我想的也不是他們心中真實的想法吧。(若是這樣,就表示我上面說的是誤解,我致上歉意)
人不吃東西,就不能生存。
而培育這麼多對學科沒有熱誠,只是若不繼續讀也不知道該怎麼辦的學生(我或許也是其中之一XD),又對這個世界有什麼幫助呢?(我不敢說,或許有?)
不如多些自然的土地,讓我們可以種些農田,維持更多人的生存。
(不過說到這,維持更多人生存又有什麼意義呢(?),似乎我也不能很明確指出來)
而我想教數學,大多數人對數學地厭惡,或許是我必須付出的代價吧。
因為我似乎還沒有能力教好這些事物。
聊天的最後也和他們提到,我是一個剛休學的數學系學生,目前的打算是去教數學。
「家教嗎?」他問。
「也可以吧。」我回答。
略為算了一下兩天13個人總共賺5000元,一個人一天賺多少錢。
大概一個人一天賺兩百不到。
想到這裡,又讓我不禁想:「一天賺兩百元嗎?難道一個國中學歷的人沒有其他較為容易的方式一天賺到超過兩百元嗎?」
關於這點……我越來越難說了。
幾年以前,有個公車司機告訴我,他和撿回收的先生聊,先生說他一天撿這些,只能賺50元。
男同學似乎問了家教賺多少錢。
「家教一小時賺350,看來的確比較高些。」我說。
(當然這句話隱含很多假設,我當時沒想到要提)
寫到這,我似乎突然懂了。
學歷重要的地方在哪。
若真是這樣,我們的認知未免太可笑。
以家教為例。
很多人和我提過,家長想幫孩子找家教,會想找國立大學的……
反正就是會找大家比較認同的學歷。
為什麼呢?
我以前一直認為,學業上的能力,和讀哪間學校沒關係啊?
我想我突然懂了些可能的答案。
如果一般公認學業能力較不好的大學裡,聚集了許多被這個社會逼著拿大學文憑的學生,那從這裡面挑家教,對孩子可能是很難有幫助的。
我或許不能清楚解釋,我的意思是──「人們用學歷來挑人,是因為害怕。」
害怕挑到了不如預期的人。
所以用這種意義性不大的篩選方式。
但如果是這樣,這同時也宣告了另件事情。
「有能力的人就別管學歷了吧!」
因為人們只是害怕而已,只要用足夠的時間去嘗試,終究會掃除人們心中的疑慮。
學長和我說:「國小老師和我說:『國中數學很難!』;國中老師和我說:『高中數學很難啊!』;我問高中老師一題較為深入的數學問題,他回答的頭頭是道,之後我自己去翻大學的書讀,才知道老師當時說的那些都是在鬼扯。」
(備註:我翻譯的可能不太完全XD,大致上的意思是這樣)
當然這位學長,不是正常人就是了。
很多人會嚇我們,其實我也被數學老師嚇過,他跟我說高中數學很難,不能像我這樣混。
也在高一的時候被網路上的朋友說:「你現在學的高一物理都是基本,等你高二就知道了。」(備註:原文我沒有轉過來啦~意思大概是這樣)
這些威嚇,說不定就和旁人對我們學歷的威嚇一樣。
「高中畢業你想做什麼?誰會想用你?」
「讀個私立大學畢業,別人看到你的學歷就先把你刷掉。」
……
有能力卻只是因為害怕,才繼續拼學歷的朋友,走出來看看吧?
有些東西想學,沒有修大學又何嘗不能學?
就算以後想復學,一樣可以繼續修啊。
也有人會用:「幾年之後學習的能力會退化。」來嚇人,要人不要放棄。
會退化的是記憶力,思考能力只要我們經常地使用,有什麼道理它會輕易退化?
(再備註:我認為世界上大多數的成就都不是記憶力造就出來的。)
大多數說出離開學校數年後學習能力會退化的人,幾乎都是當時只是應付性地吃下那些學科的人。(如果我這句話帶有的偏見太多,那我一樣向你/妳致歉)
不曉得有多少人考完大學指考英文之後七千個英文單字瞬間忘掉五千個(?)(半開玩笑,畢竟我沒考過,也沒背那麼多過)
寫著寫著,就偏題了的樣子。
或許我寫上面那段,是要慫恿別人休學吧XD。
(因為我都休了,所以會反射性地做出這樣的慫恿舉動?)
或許,我所生存的真實,是太不真實了。
又或許只是僅屬於我的真實。(當然若這麼說,每個人都有他自己所遇見的真實啦)
不然還有另種方法。
繼續把學歷這個泡泡吹下去,讓它破掉吧。
背書依靠技巧的話,其實對大多數人來說也沒有太困難。
(具體這麼說吧,問1000個人:「半年時間背起這一萬個英文單字,你就可以得到兩億台幣,你覺得自己做得到嗎?」我相信如果認為錢是重要的人,幾乎一定做得到)
不過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讀書背後的動機倒是沒有那麼龐大就是了。
(網路上有人說一個只會背書的人,靠著背起台灣大學數學所20年以來歷屆的高等微積分考古題,考上了XD,這該說什麼呢,真有人對學歷的執著能到這種境界,已非我能想像的程度)
世界上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情,也是類似。
每天打開電視看新聞即可。
都是我們必須付出的代價。
沒關係,就這樣吧。
做自己想做的努力吧。
我的原則,有時候想、也常被質疑:「只做自己想做的,會不會太沒同理心?」
我想,那只是人們的恐懼罷了。
我的行為標準大多數建立在角色互調上亦成立。
沒有對稱性的原則像是「傷害別人的身體,但不能接受別人傷害自己的身體」;「對別人說謊,但不能接受別人對自己說謊」
有對稱性的像是「對別人誠實,也可以接受別人對自己誠實。」(前後兩件事情都不容易XD)
世界整體的模樣很難說。
不過我猜想,我們認知的現實,就是我們所展現出的模樣。
若我有這個假設,挑選具有對稱性的原則,是比較好的。
不管發生了什麼,好的壞的,都是我們所做所為可能影響的。
付出代價無所謂好壞,不過就是事實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