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教養的迷思」。

很該死的,駕照還沒考(說不定近期不會去考)、大學的東西沒讀太多、也幾乎沒培養什麼新的興趣(玩新接龍算不算?),重點還有喜歡的異性都沒約出去(好吧這個有耍白痴的成分)。

說到底遺漏了什麼,感覺也沒有。

聽說清大數學系是最不常出沒的系。
在大學的許多活動中看不見這科系的人出現。

我會怎麼樣(?),也沒買機車,夜生活我大概不感興趣。

至於這跟開頭有什麼關係?
「我們」;「他們」
這就是最大的推力。

當然我不會希望看我這篇文章的前置是先讀那本書,畢竟有如字典一樣厚重,然後前面7章一直賣關子狂舉例的書,應該沒多少人有耐心。

舉些例子解釋。

資優班同學:「『我們』是資優班耶!怎麼可以考的比他們還差?」

普通班同學:「反正『他們』是資優班,『我們』跟人家比做什麼?」

……

人會進行分類,把自己分類成某個區塊。

然後覺得,自己是某個區塊,所以行為舉止表現出來,應該要符合那個區塊。

所以把一個普通孩子,放進都是資優生的孩子群裡,那要不然兩個結果。
1.那個孩子就漸漸變成「他們」一群。
2.那個孩子被排擠。

變成「他們」的話,那個孩子也會漸漸變得資優。
又或者說,如果他沒有變得符合那個團體的標準,他就沒辦法變成「他們」。

這又跟我開頭扯的那一大段有什麼關係?

我想,我還是不會出現「我們」。
很像我一直都不想分類吧。就算想分類,也不是把自己分類到應該的分類。

一直都不想成為,所看見的「他們」。

我想世界上或許很多人跟我一樣,但是很少認識到彼此。
認識一兩個,可能會成為不錯的朋友。

認識一群的話,可能又會想脫離這所謂的「我們」了。

「要獲得別人的認同,你要成為『他們』。別期望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同,除非,你想要成為『大多數的他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東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