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例」也可以理解成是固定流程、套路、SOP之類的詞彙,只是在《把妹達人》中用如此的稱呼。
例如在興趣指標(見前文)篇中提到的「你想吻我嗎?」這個慣例,其後續的對應如下:
1。如果對方表示同意,那就親她
2。如果對方看起來同意(但說不出同意),那就說「那我們試試看」
3。如果對方說「不要」,那就戲謔地"推"(見前文)回去說「我又沒說妳可以」
在書中有非常多這樣形式的慣例(我懷疑我自己這句話,因為我好像只記得上面這個XDD,好吧我還記得「冷凍」的,或許之後可以談),對於不擅社交的人來說,要如何打入群體,如何在短期內吸引到對方,只要能把慣例背好用熟,就有效果。不過它的效果某方面大概也是建立在人對自己的自信上,因為你相信這個慣例有效,所以你表現出來的是自信的。
就算慣例實際上並不那麼有效好了,對初學者來說掌握一兩個慣例還是有助於突破心理上的門檻,原本要你上前開場是焦慮的腦袋一片空白,但要你用背好的慣例上前開場倒沒那麼難。
而只要你有勇氣上前,就有培養社交能力的機會。
而若不把這當成一個技法來談的話,慣例其實是人人都在用的,只是自己有沒有特別意識到,或是自己有沒有特別"刻意"去使用。
例如我經常先想到想講什麼,才想到我可以用什麼東西來牽拖我要談的東西(就像現在這樣XDDD)。
或是有些長輩會把某些過去的人生經驗不斷重複地述說,誇張一點的每次講起來都一樣(孩子聽到都會背了)。
或是每個人講話有的習慣,像我習慣性懷疑自己說的話,而有些習慣是說特定的句子,例如「這情況有點尷尬」、「這件事很衝擊」、「這我不予置評」。
慣例實際上就是"自動化",身為一種生物,我們將很多事情自動化地如同反射一樣,就像開車、走路、騎腳踏車。
《把妹達人》只是分析了傳統高價值的人的"自動化"行為,把它提煉(?)出來做為慣例。
例如秀自己去哪裡玩的照片,然後講一段故事(不過以書中的角度,這段故事也可以是偽造的,只是慣例的一部份);
或像前面談過的型男有一種習慣是在群體談話中會無意地把話題的焦點拉回自己身上。
很多事情我們都是先學慣例才進到專業的,例如玩遊戲時,有時候我們會參考別人的經驗(慣例),例如線上遊戲角色技能怎麼配、自走棋陣容怎麼組合、農家樂選牌指南、蓋亞計畫各個種族可用的開局、煮菜參照食譜、語言先學常用一百句之類的(?)
只有天生好手,或是一開始就花大量時間探索、學習的人,才不是"學慣例",應該說"慣例"是他們發明/發現的,而不曾涉略的人若要學習一段時間就能有還不錯的成效,就是透過學習前人的慣例。
而很多時候慣例也是讓你能有練習機會的辦法,很多事情都要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來練習,如果你沒有足夠的機緣,你可能不會遇見"可以和你一起花大量時間探索學習的人",舉例來說,三個農家樂老手會不會想跟一個新手打農,當然這因人而異,但我是知道有些人玩遊戲是不太願意和"沒有基本Sense的新手"玩的,因為很容易被拱王(King Maker),其他玩家的勝負只是看新手做錯了什麼動作恰好對誰有利。
但什麼是基本Sense?就是慣例,就是看到6木應該要拿下來,看到傳統強卡應該要扣下來,不論你理不理解自己為何要這麼做。
「社交」也是一樣的,如果你從小沒有在校園生活中(大多數的人都仍在學習如何社交)和大家共同學習、探索社交的能力,那麼在你上大學或畢業以後,你就很少有機會學習怎麼與人相處,別人未必會想花時間教你、陪伴你、讓你冒犯,尤其人們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會明白你沒有社交的Sense,別人也不知道該怎麼跟你溝通,即使並不討厭你也往往不容易。(就像老手就算不討厭新手,但對某些老手而言和新手"一起玩"的遊戲體驗仍是不好的)
越說越悲傷(?)(但我寫出這句話就笑了XD)
原來對於在成年後仍不擅社交的人來說,學一點慣例(不一定是我上面說的那些,也可以是非兩性的,例如卡內基)讓他能有"與人社交的門檻",讓他有能和人練習的機會,這才是目的所在?(我相信了我自己上面所說的話以後得出的論點)
談談書中一個有趣的事情,社群裡的人發明了大量慣例,有些慣例經過實際嘗試後也會修改或擴充(例如對方做出了一種新回應,這時候該怎麼做?),在後來有人發現了一件事情(好吧我不確定他到底有沒有意識到),那就是其實什麼慣例都可行,說什麼垃圾話都可行,於是有一群人發明了一些很爛的慣例,粗俗的,自怨自艾的,自說自話的,變態的,好啦我不是很肯定我的描述正不正確,總之他們發明了一些很廢的慣例。
但是居然還是有用,所以他們還是上社群分享了他們發明的慣例(並引以為傲)。
那到底為什麼有用呢?其實就是自信,你確實可以保有自信地說出很廢的話,畢竟人類溝通語言本身只占極小部分。
就像玩遊戲一樣,並不是只有慣例的套路可行,很多路線其實都可行,只是你夠不夠強而已。
2019/09/13 補充
碰巧看起了自己以前寫的關於桌遊《農家樂》的文章(如果有興趣的話可點此)。
裡面提到的觀點恰好也補充了現實生活中"慣例"的重要性。
我看能不能用日常的用語再描述一次這樣的觀點。
這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有複雜的關聯,社交領域亦是如此,就算再限縮到兩性關係間也是如此。
到底在與人相處的關係中,什麼是能做的?什麼是不適合做的?有些人從大量的經驗裡去學習,和同樣為新手的朋友們一起學習。
但對於那些成年以後才走進這個領域的人們來說,他們在這樣都是老手的環境裡要如何學習?
別人看起來做了什麼,被喜歡了;自己去做一樣的事情,被討厭了。
那個準則到底在哪裡?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是很難學到東西的,他不知道的,沒有關注到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他正處在一個做10次選擇,其中9次都算犯錯的情況,他第11次的選擇其實幾乎無關緊要,因為他前面犯的錯就足以讓他失去建立這段關係的機會了。
所以他很難學,很難單純靠著經驗去學習。
他需要一些"慣例",一些他雖然不理解,但是依循著做就能避免掉大部分初期的錯誤的"慣例"。
讓他在不理解的情況下,10次選擇(即使他未必有察覺到)中能做對個6、7次後,他的其他經驗才終於有了參考價值,才能從他所做的選擇與回饋得知,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至於這樣的慣例有哪些呢,之前FB上有個粉絲專頁有分享一些,雖然我並不全然同意,但也有我認同之處。
例如:
「對方說一句,你才回一句。絕對不要長篇大論。」這個原則基本上是,不管你到底想了什麼,想說什麼,感覺到什麼,你都不要說得那麼多。
這個原則並不是絕對的,但是在一段關係的初期,你遵循這個原則,應該有9成以上都是對的。
因為長篇大論大概會引起對方的壓力,光是這點就足以讓她排斥讀你的訊息(因為心理上會覺得,讀了就好麻煩(?))。
(我也不是不會長篇大論(嘆),我通常在關係要結束時或挽回時才會長篇大論。)
(而關於我不同意的部分例如「絕對不要主動傳訊息給女生」,這點除非你的生活圈中有大量的女性(且最好是女權主義者(我的意思主要指非典型,也可以說非男權)),不然遵循這個原則應該會從很少有機會跟女性接觸進到幾乎跟女性沒有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