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太多想法,就有一點累。
反正很久沒寫隨意寫的文章了。
如同預期(在〈結束〉那篇裡的預期),心思空閒的時間多了,就會再打打線上蓋亞,翻譯一點Fog of love之類的。
也有新認識異性,不過也沒什麼事情發生。
也說不上有那種興趣。
桌遊玩了些朋友買的新遊戲,《牛頓》、《眾神之城》,感覺都是需要大量單人計算的遊戲。
單人計算的意思就是,這個計算的內容跟別人可以做、可能要做的事情毫無關係。
例如牛頓中幾乎有8成的事情都是自己算自己的,每回合第一動做完以後大家就0互動這樣(?)。
而眾神之城的單人計算部份在於蓋金字塔,當一次要蓋2~3片時,可以選擇的蓋法太多種,想得多跟想得少可能就差了1~2分。
也不是說不喜歡這樣的遊戲,也算是喜歡吧。
不過總覺得,這樣的遊戲在"路線"被開發出來以前,還是計算能力較強的人有很大的優勢。
我的意思是,計算幾個動作內的最佳解,優化各個動作,這是計算的部份,但發想出可能有辦法取勝的路線是另一部份的事情。
比較易懂的比喻可能是,爐石戰記怎麼樣把一副牌打好,主要是關於計算的部份(用這樣的牌組要如何取勝);但如何組出一副牌,是另一部份的事情(構思怎樣的方式有可能取勝)。
但要有路線被開發出來,需要被玩很多次。
總覺得近來有種很多遊戲都開不到幾次的傾向。至少在我所處的生活圈中目前如此(?)
近年來上一個被(我)玩超過30次以上的遊戲是《蓋亞計劃》,再上一個就是《大西鐵路》了(?)。
短期內《牛頓》倒是開了不少次,因為滿單機的關係(?),需要考慮的層面比較少,所以玩得比較快。
主要的倦還是工作上的(?)。
目前做的事情不太算有什麼主軸,不過本來也就都是過程。
說得不知所云的XD。
又有做動畫的人進來了,這次就從比較單調的事情開始(?),比較接近教學影片的東西開始。
(數學科普故事就暫且放置(?))
讀大量的遊戲規則(?),看看有沒有有興趣的遊戲。
其實很多遊戲都還想再玩很多次,還有好多尚未發掘的東西。
例如《牛頓》再玩個10幾次應該都可以有新體會(之後就會傾向是各種路線的優化思考)。
有些體驗也不是次數能產生的,也需要競爭(被碾壓(?))的經驗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