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6
  早上的微積分課,淑蓉老師在開頭又聊了整整30分鐘的教育話題。

  因為淑蓉老師是認真的,所以我也打算認真的聽其內容,對於自己對某些看法的表達也不刻意隱瞞。

  有些話是很重聽的,像「數學系不會改變。」、「沒有熱情就趕快休學。」……。
  但也有些觀點是自己不會去認同的,像「大學是為了以後過自己的生活。」、「現在玩的以後也可以玩。」……。

  當老師說到:「我覺得大學宿舍……」
  原本聽到這裡,我心裡還想:「是想說這樣的設計不錯嗎?」
  老師接著說:「真的是一個很不好的設定。
  「為什麼呢?因為同儕。」
  老師的這句話,讓我大笑出來對老師比個讚。

  最近跟社團的朋友聊到這方面的話題。
  「到底學生沒辦法學好東西,是因為學生沒有熱誠,還是老師沒有熱情,或者是教學方法不當,或者是整個大環境的問題?」
  當然結論可能是都有一些尚待改善的地方。

  社團裡一群朋友在討論的時候,有提到「學生就算有熱情,也會被老師澆熄。」
、「我畢業以後來學這個程式明明就很有趣,當年老師上課怎麼能教的那麼索然無味?」……

  或許有時真的是,學生本身沒有興趣所以學不會、老師說服能力不夠所以學不會、所放置的學科太沒有意義所以學不會,或許有時是這樣。

  我本身是一直堅信:「真的有熱情的人,不管老師教得怎樣,他總是有辦法學會的。」
  可是現實情況卻似乎不是如此……

  如果把前面幾種可能的說法排除掉的話,我想還有其他的。

  例如:「同儕」

  台灣走升學路線的孩子比例很高,也很莫名地許多人不為了什麼,就進來了大學。
  我相信應該有一些朋友,在進了大學以後,認為自己的興趣跟選的科系不同,認為自己想去的地方不是這裡。
  或者是高中填志願的時候根本也不管自己的興趣,照類組填一填上哪裡就去讀哪。
  也或者是自己還沒找尋到個目標,所以就決定先去哪裡嘗試這樣。

  所以,不管在哪,一個系上,總是會有許多興致不在此的同學。
  在大眾眼中比較好的地方,更有可能,畢竟有些父母會說服自己孩子去讀感覺以後會比較有成就的校系,有些孩子受於某些原因就接受了父母的提案,到了一個自己沒興趣的地方。

  而大學的教授,沒有引起學生學習動機的責任。
  我是這麼認為的,或許高中老師需要說服學生去讀什麼科目,然後用些特殊的方式吸引學生,但大學不用,特別選了這個科系,不就是對這個科系有熱情嗎?
  教授只需要把東西傳授給我們,或者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讓我們了解。

  學生沒有對特定事物的熱情,真的不能期待教授會點燃你心中的火。
  當然「火把」的教授是存在的,只是那不是那大多數。

  既然如此,進來的人有大多數沒有熱情,再綜合上大多數的教授無法引起熱情,就會使得「大多數的學生對此科目或此老師不感興趣。」

  如果一個學生很熱愛這個學科,可是週遭的同學都說不好、說教授教得很爛,總是拉著他叫他不要讀了。
  大家要翹課,他被迫拉著一起翹。
  想去問教授問題,卻自己擔心同學們的異樣眼光。
  每天都聽見負面的評價,讓他疑惑:「這教授教得真的那麼爛?我會不會真的學不會……」、「聽大家說起來,這科好像真的很難……」、「看大家都沒什麼熱情,這個科目真的很無趣嗎……」
  熱情或許依然存在,但是學生的勇氣被消磨了。
  當大家聚在一起的時候,就一起批評教授、批評學科,即使有些學生完全不這麼想,也不敢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一旦學生的勇氣被消磨了,他的自信也會隨之呈等比級數下降。
  
  「因為大家都做不到,我應該也做不到……」
  嘴巴上沒有這麼說,心裡卻可能被潛移默化成如此。
  當他沒有勇氣再去嘗試,就漸漸地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

  「當幸福來敲門」裡頭有句話這麼說:「當別人告訴你,這件事情你做不到的時候,不是因為你做不到,而是因為他們自己做不到,所以以為你也做不到!」

  朋友,如果你有熱情,那就持續地去做,別讓週遭的環境影響你的信心和勇氣。

  而如果你對於現在的選擇沒有熱情,那就拿出你的勇氣,朝你想去的地方前進吧!

  「人啊!到頭來真正會阻礙自己的,永遠都是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東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