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篇文章是為了尋找教數學(或者分享、引起興趣)的機會而寫的。

  底下行文中用的「你」沒有特定指你,如果敘述讓你想起了哪個認識的人,會對這些事物感興趣,期待你以朋友的身分分享給他/她。

  [國小]平均
  你是否曾這樣想過,平均就像一場拔河。
  小明月考總共五個科目,發完四個科目的考卷後,四科平均63分,那請問,如果小明想要讓五科的平均到達70分,那他最後一科至少要拿到幾分?
  在63分這裡有四科,就像是有四個人從數線的左邊低分處拉著,距離70分差7分,表示左邊每個人付出7分向左的力,這樣左邊總共就有4(個人)乘以7(的向左拉力)=28(向左的拉力)。
  而右邊只有一科,就是只有一個人拉,可是光他一個人要使平均維持在70分,他就必須要有足夠大的拉力去平衡其餘四個人向左的拉力。那右邊的拉力總共是1(個人)乘以「還不知道的數」(向右的拉力)=28(向右的拉力),那麼這個「還不知道的數」就必須要足足有28那麼大,才能夠使平均拉到70分,所以最後一科的成績需要考70(分)加上28(分)=98(分)
  (延伸思考:國高中的物體「重心」概念;對於某些不等式何時等號成立的預測)

  [國中]配方法
  你是否曾這樣想過,配方法就像是在翻譯。
  像是中文裡把成語「家徒四壁」翻譯(解釋)成「生活貧困」那樣。
  把不懂的句子(未知的)轉變成以前學過的句子組合(由已知組合出的)。
  如果你解得出「w – 3 = 0 ,w = ?」(答:w = 3),也解得出「k 2 = 4 ,k = ?」(答:k = ± 2)(如果你懂,那麼這兩個式子對你而言就是「已知如何解的」)
  那麼「配方法」就是把一個一元二次方程式問題「t 2 + 6t + 3 = 0 ,t = ?」藉由把t 2 + 6t 用「( a + b )2 = a 2 + 2ab + b 2 」的方式「翻譯」成「( t + 3 )2 – 9」。
  接著令u = ( t + 3 ),原本給的一元二次方程式就被翻譯成「u 2 – 9 + 3 = 0」,移項後相當於「u 2 = 6」。
  而原本求「t = ?」的問題就變成求兩個「已知如何解」的問題,分別是「u 2 = 6,求u = ?」(答:u = ±(根號6)),以及「u = t + 3 ,已知u,則t = ?」(答:t = u – 3 = ±(根號6) – 3)
  (延伸思考:「族繁不及備載」──翻譯後的意思是「太多太多種類,說也說不完」。這個「翻譯」的想法是許多巧妙解法背後的運作原理。不過,當初人們是如何想到巧妙解法的呢?這就不是三言兩語就能道盡或了解的事情了。)


  [高中]
  「方程式求解轉成圖型求交點」、
  「以區域區分連續函數取值正負」(這句話只是看起來複雜,因為我不知道該如何用一句話表達這個直觀的概念)、
  「排列組合把重複組合(H)『翻譯』成排列(P)或組合(C)」(多些思考,就能少背些東西)
  ……

  上面這些概念要用文字寫清楚,不是一兩張紙就能輕易完成的。(面對面講可能會快許多)
  而其中某些在我寫的「100年學測數學選擇題詳解」中著墨許多,有興趣的話可以讀讀看(或者想要直接用問的也沒關係~底下有聯絡方式)。

  這裡推薦幾本有趣且與數學相關的書籍,裡頭寫的多半是些生活中的事物,卻能夠用數學去解釋,或者做出較好的選擇。
  《為什麼公車一次來3班?》
  《一條線有多長?》
  《幾隻襪子湊一雙?》──此三本書皆同位作者:羅勃。伊斯威

  也有些是收集了許多古老及新穎的邏輯謎題的書籍,舉凡拿火柴棒、用天平秤重、判斷誰說謊、解開密碼……
  《數學隨筆》作者:伊庫納契夫
  《愛因斯坦的試題》作者:傑瑞米.史坦葛倫
  其實許多題目在網路上皆可尋獲,搜尋「益智遊戲」可以找到許多好玩的問題。

  也有較為偏人文的,像是《幹嘛學數學?》作者:斯坦

  又若是你在數學方面的程度已經自認不錯,那可以試試看《波蘭數學競賽集》或其他數學競賽的試題(例如AMC、AIME、TRML……等)。
  想不到時翻解答也沒關係,只要能理解,也是一種學習。

  我也滿喜歡玩遊戲的(尤其是益智遊戲),如果你有什麼想分享的,非常歡迎你來和我說~

  數學絕對不只是學校學的那套。我想教、想分享(也滿有興趣學XD),而事實上,光你讀了這篇文章,我就算有分享到囉!
  這篇文章雖然是找教的經驗(也就是找想學的人),但對提升成績較感興趣的家長或學生請不用費心找上我,我既沒有那樣的能力(請找專業的補習班)也沒有意願助長升學主義。不過如果你真的想學好大學以前的數學(不管你是什麼年紀),而且願意自己花時間讀(一天至少一小時),那我很樂意做你的指導,並且供你諮詢。(可稱為教練)
  (不過通常有意願一天花一小時學某樣東西的人,自學就能稍有成就了。)

  至此僅是這篇文章的段落(有太多想分享的及解釋的寫不進兩張紙),有緣人可上網瀏覽全文,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ddxu2/12352035
  其餘聯絡方式:手機0963008278;信箱:ddxu2@hotmail.com.tw
  我叫黃紹東,若你有想分享或好奇的,都可以跟我說囉!
  -----------------

  話猶未盡。

  如果你是從宣傳紙上連結到這裡的,那我先在此預告一些事。
  接下來的文章的文字結構會較為鬆散(因為拔除了兩張紙的限制XD),也會設法解釋清楚某些概念(也有些是那兩張紙中有寫到,卻沒解釋清楚的部份)。

  首先要為前兩張紙備註的是:「我目前沒有做教練的經驗。」
  亦可說那是我的理想,需要冒風險,只想尋求安逸的話,找上我很可能令你失望。

  第二個備註,在講配方法時,我使用了「翻譯」這個詞,這是我臨時想到的詞(半夜四點多打那段文字,為了配合舉例),較為精確的說法是「把未解的問題轉變為已解的問題」,這其實是個生活中很常見的概念。每天我們面臨不同的事情,卻能夠將其分解或歸類為某些已經了解的狀況,做出適當的判斷。這或許可說是人類天生的能力。

  接著要提我的教學方式,一開始寫宣傳單的時候,原本內容是想直接寫教學方式的,後來有了意料之外的發展(變成寫有趣的觀念、及許多分享)。既然如此,就決定把教學方式寫到這篇文章裡。

  提到教學方法,就會提到原先家教幾個月後感覺到的,以及在網路上應徵家教時所發生的事情。(意思是接著要說故事了,這對我而言是諸多的領悟,期待你亦會有些收穫)

  第一次接家教,雖不是非常正式的事情,但卻是滿值得回味的故事(但我在此略過XD)。

  從第二次找的家教經驗說起吧!

  教學的時候,我的教法幾乎皆以觀念為主,我較少做「解題」的舉動,倒是經常「提問」或是「解釋題意」,偶爾「講解觀念」。
  
  講解觀念的例子,我頗喜歡的觀念是「排列組合」中的重複組合問題。
  由於若寫在這裡會影響文章進行(就是我想表達的會被中斷XD),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參閱:http://www.wretch.cc/blog/ddxu2/12352041

  教了幾個月後,對於數學能力上的成效,我覺得很難說。
  不過倒是玩了許多益智遊戲;丟出了許多有趣的問題;分享許多對於人生的想法……

  鑒於我似乎很難說真的教了什麼,或者說是「講的時候都能讓對方聽懂,但若是到考試的時候仍會忘記怎麼解」,我有個想法萌芽:「會不會,讓別人理解觀念,和使其能在需要解決問題時拿來應用,是兩個方向的事情?」

  我也不特別出作業給學生,也不要求對方一定要寫數學講義(但她爸這麼要求),但,一個人如果一週只在家教上課時花三小時讀、學、想數學,又有可能學得多好呢?
  或者該是說,現在的我只是在教對數學興趣不深的人理解數學嗎?這樣對他們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由衷地覺得上面這段話,表達的意義好模糊,卻尚未想到較好的寫法。)

 

  一邊想著這個問題,一邊在網路上繼續找教數學的機會,約到一場面試。

  是為自己弟弟找家教的姊姊,是個很特別的人。
  她開放給所有有意願的人面試,並且承諾不論是否錄取,會給每個人建議。

  詳細的故事,我也想聽,不過不知道有沒有機會就是了。

  面試那天,我到的比我預定的時間早許多,那時也有許多來面試的人已經在場。

  她發給每人一份試題卷,來檢測應徵者的數學能力。

  沒有限制時間,所以我慢慢地寫。

  是數列級數以及排列組合的問題。

  或許過了一個小時吧,我把問題解完了,拿起了另外一張紙。

  上面寫著「姓名:學歷:信箱:……」等的基本資料欄,也提了些問題。
  「如果你是找家教的家長,你對於來應徵的家教老師有什麼要求?」

  我看到這道問題,想了一下。
  「我會有機會生養孩子嗎?」
  「就算會好了,我與其幫我孩子找數學家教,不如自己教他?」
  那就不要想找數學家教的情形好了。反觀我自己的人生中有找家教的經驗嗎?

  有,是國小學鋼琴的時候,那時候每週上一次鋼琴課,練琴,到課程開始偏難的時候,我就沒有那麼感興趣了,經常上著鋼琴課一邊想著玩電腦遊戲的畫面。

  到了現在,我的鋼琴跟不會彈沒有差太多。
  「所以意思是,我媽請了鋼琴家教,我卻也沒有學得很好?」

  就這麼躺在椅子上,任由旁邊寫完考卷的人先去面試,慢慢地沉澱自己的思緒。

  也想起了當時她回信時說,我的來信是一封很特別的履歷。
  我也搞不懂,普通的履歷究竟長什麼模樣呢?

  現在正在面試的人,他們的對話聲我也聽得到,他考卷空白了一題,聽見他不斷地解釋自己為什麼不會寫,太久沒接觸啦之類的。

  過了許久,那時間來應徵的人都已經結束了,我帶著考卷起身過去。
  聊著聊著,也分享些彼此的想法。

  「我不會讓你去試教的。」她這麼說。
  一開始聽到的瞬間,我還以為是「只有直接教,沒有試教的機會」XDD。

  後來不是,她的說法是:「你太聰明以至於不適合」,我並不介意沒有錄取,不過對於這句話我卻也不知如何確信。
  我以為我自己解釋觀念的能力算中上,是在了解觀念又有能力解釋的平衡點上。
  也認為「學業上學習成效不彰的學生,要讓比較會教的老師去教。」(這幾乎算是種自負了XD)
  可是,搭配上前幾天浮現的想法。
  「理解觀念和應用是兩回事啊。」
  意思是,這世界不需要有這麼多人理解這些觀念嗎?很多東西只要會應用就好,背後的理論是什麼並不總是重要的。

  我似乎是不擅長教人「反覆地操練」以加強「應用的能力」。

 

  而考卷上,雖然我也寫錯了一題(後來想想我會錯那樣的問題,是太不嚴謹了),但她提到前幾位來應徵的人,都沒有解完整張考卷。(其實也才兩大題)

  這令我訝異了,意思是在家教的社群中,有些人教導自己也不怎麼懂的東西嗎?
  又或者只是恰好沒有做準備罷了。

  說了自己以前學鋼琴,現在不怎麼會,以及對這件事情的想法。
  「意思是,與你想做的事情產生矛盾了嗎?」她說。(是指「我如果是家長,我不會特別想找家教,可是我卻在應徵教數學的機會」)
  「或許可以這麼說吧。」我同意她。

  她男朋友也在旁邊,我和他們分享先前在期刊中看到有關「以前的人是怎麼求對數值」的故事。

 

  面試結束後,因為面試的地方其實是個桌遊餐廳,而且老闆是個愛好益智遊戲(我想一定是XD)的人,那裡就擺了許多古代的「鎖」、「卡榫」,這些東西把兩塊金屬扣在一起,中間雖然有洞卻無法輕易抽出,或許要用特殊的角度,或一些反直覺的移動方式才能分開兩者。
  古代會設計出這些東西,據老闆的說法,是因為當時沒有釘子可以連接東西,所以就設計了這些可以很穩固「結合」在一起的鎖或卡榫,或可說是工藝的技術吧。



  玩著玩著,有些人進來,提議要玩農家樂。

  我不太清楚自己是依據什麼樣的心態,一方面我很有興趣玩遊戲,另方面我腦中似乎感覺自己在做某種刻意的行為。(不需要嘗試理解我的意思,只是當時的感受)

  於是一個老手帶我們三個新手(我和其他兩個人),四個人玩一場農家樂(家庭版)。

  學習一個新遊戲。

  玩第一場,受了些微的指導,拿了20分(算很低)。

  而有個人剛才就在旁邊看,玩第二場的時候,某些因緣際會之下,她過來指導我。
  與其說是指導,也可以說是我猜測她想做的動作。
  (只要我一做錯她就會說話XDD。)

  在與她的溝通之中,我犯了許多錯,諸如選格子時沒注意到其他格子「很明顯是更好的」(例如明明有3個食物,我卻只注意到2個食物的格子)。
  或是選擇資源時以「哪種資源感覺比較多」來選擇而非「哪種資源是我需要的」。
  有些是觀察別人要做些什麼,藉此來決定自己要先走哪個行動,而哪些行動格不會有人和自己搶,可以等最後再走。
  還有些是我被指導後也不懂為什麼的動作。

  (有人會好奇為什麼這篇文章要琢磨玩遊戲的部分嗎XD?)

  我想,我要學習「我是如何學習」的。
  或許這能協助我去幫助別人學習。

  一開始新手會犯的錯,就跟學數學時腦中沒有充分的資訊是一樣的,會很容易忘記某個東西可以用(忘了某個格子的存在),或者執著於某個較為無效的想法(以為這個格子要先踩)。
  學正規(學業上的)數學前,腦中必然要有足夠且穩固,以及容易回憶的「知識基礎」,不然在一直犯「只要提醒就不會犯的錯」的過程中,難以學到更深入的東西。
  (用遊戲的說法是,如果一開始犯了些基本的錯,後期根本就沒有競爭的機會,到那時候「深遠的計謀」或「行動的優先順序考量」都會被「為了維持基本生存」而搞垮。)

  意思是,只有在「不會輕易犯『知識』上的錯誤」後,學習數學才真正開始。
  (備註:「知識上的錯誤」是指像數字符號、運算符號的意義,還有題目上的中文。如果這些東西不熟練,即使在寫題目時犯了錯,也不知道自己是犯了什麼錯,說不定是知識上的錯誤以為是邏輯思考上的錯,因而建立了錯誤的思考推論。)

 

  又或是,有沒有辦法讓這些基礎的知識,變得像玩農家樂那樣,只要用心地玩幾次就會熟練?(每張職業看到圖片就知道功能、有什麼資源的時候可以做什麼事情……)
  或許學習的熱誠也是其中的一部份吧。
  像我現在自己練了幾場,每一步都謹慎思考,設法把預測情況的能力再往前推進。

  想把數學設計成遊戲,腦中就又浮現了一個遊戲。
  讓全班分成小隊競賽,每個人有幾張數字卡片,開頭先公佈幾道題目,例如「擁有最多組相加等於10的」、「擁有最多組相乘大於20的」、「全部相乘比其他小隊都大的」,然後讓學生們自行分組。
  感覺可能會很有趣XD。
  (如果再加入個輪抽機制(我玩瘋了嗎XD),可能會更有趣)

 



  在那天迷上農家樂之後,隔天和母親吃早餐時,我提起了以前學鋼琴的事情。
  當我說完我的想法,我媽說了一句令我頓悟的話。
  「我當時也沒有想要你以後很會彈鋼琴,讓你學鋼琴只是培養你的音樂素養。」她這麼說。
  所以是這樣啊……
  只是給點機會,未來孩子想要怎麼樣,那就不去多預期了嗎?

  如果說我教數學,也是以培養孩子的思想、邏輯素養,這樣的想法如何呢?
  這的確滿符合我所能勝任的,只要有一個對想事情、玩遊戲不太排斥的人在面前,我都經常興高采烈地和對方玩些益智遊戲。
  若是對理科較有興趣的,我腦中甚至還有許多有趣的問題,在生活中發現,或者是偶然想到的。

  這就是我開頭的文宣為何那麼寫了。
  對這些事物有興趣的人可以找我;只想拿好成績的不要找我教(不過想問問題也歡迎XD);想學好數學且願意承諾的人也可以找我。
  (想玩農家樂而且願意電我的人也可以找我……不過我還是自己多練幾場會比較有幫助吧(?))

  我很有興趣教、分享、引導(總覺得如果你認真看完這篇文章,那我這句話是多餘的XD)。

  有關某些數學概念,想用圖片去解釋(一張圖遠勝數千文字),但還沒著手進行。
  那些就都是後話了。

 

  備註:
  在結尾的這裡,我猶豫著要不要寫一件事情出來,有關「錢」的事情,會不會我這裡不寫,反而會有人誤以為和我聊天、問問題、彼此分享,或找我去教要付很多錢。(然後就不敢來找我聊XDD)
  或許我不想談錢吧。
  雖然的確是因為需要生活費,才有朋友向我提議可以公開找教數學的機會(啊我以前沒想過阿XDD),接著我洋洋灑灑地寫了一大堆很有興趣想分享的東西。(然後關於需要生存的部份一個字也沒提(?)XDD)

  不過關於錢,我真的沒想太多,如果最後真的匱乏了,就去打「臨時工」吧XDD(就是打工的意思)。
  我開價0元,要不要附議你決定。(我目前住台中,如果你(或找一群同學(?))約我,我很樂意過去聊聊天XD~)(但如果在其他地區,還是線上聊吧XDD,真的要見面的話,其餘的細節都是可以更動的。)

  對於家教的生態也不怎麼了解(我指我),有時候想:「知識為什麼這麼昂貴呢?」
  想起歐幾里得的故事,當有個學徒問他說:「我學完幾何之後能做些什麼呢?」歐幾里得叫僕人給他一枚硬幣,隨後把他給趕了出去。
  沒有應用,就不會有現在的世界。
  但若沒有對根源更深層的理解,就無所謂未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東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