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卷(〈我能為你提供什麼有價值的事物呢?〉)發揮了作用(X),看看我是否真的能寫出這篇文章。

  (算是前兩個票數達到2的項目之一(?))

  -----

  在社會化的人眼裡,有些話是不會真的說出口的,有些問題是不會真的問出來的,問了也很難得到真正的回答。

  以我個人來看,真正的原因是,我們無法相信他人能夠接受真正的答案。

  不過什麼是「接受」呢?就是不過度反應。

  如果只是說了一句實話,就會讓你死去活來、為非作歹、意氣用事,那這種話是不敢說出口的。

  你是能夠承受真相的人嗎?

  與你相處的人「相信」你是這樣的人嗎?

  這是我長久以來信仰的荒唐信念:

  「只有當你真的不在乎一件事情時,你才能知道這件事情的真相。」

  荒唐的地方在於——你都不在乎了,真相是什麼對你而言又很重要嗎?

  但這也不是無法解套,你可以在乎真相本身,更勝於在乎事情。

  然後盡量地不要去傷害他人,不要讓那些讓你獲得真相的人受到威脅。

  -----

  從最平易近人的情況開始——分手的理由是什麼?

 

  總是會想要個理由,我們以為那樣的理由會讓我們知道自己糟糕在哪裡,哪裡能改變得更好。

  但其實絕大多數的情況,如果你真的能意識到自己糟糕在哪,能夠有所改變的話,你早就已經改變了。

  一段關係的結束不會完全沒有徵兆,只是你有沒有去注意。

  對方也許想要你改變,但他偶爾提出的想法、建議,逕行被你忽略了。

  「他只是在開玩笑吧?」、「他應該也沒有很在意啦」、「我有跟他解釋過理由了啊」。

 

  我的一段關係(也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結束在一句話:「我不能再跟你風花雪月下去了」。

  我也是想要個答案,怎麼了?為什麼?(李聖傑的《靠近》(X))

  有新歡了嗎?家人的因素嗎?不喜歡我了嗎?我不好的地方是什麼呢?

  在很久很久以後來看(雖然我沒翻找對話紀錄),那些言詞辯論可能都沒什麼意義。

  你不好的地方,無法讓人再跟你風花雪月下去的部分,如果真的去想的話,還不夠清楚嗎?

  只是你自己以為一段關係還能夠如此維繫下去。

  然後我意識到如果我具體寫出自己不好的地方,可能就講得太仔細了(X)。

  並不是說我不能說自己不好,只是說出來就會知道一些其他人的資訊。

  概念上來說,就是我只有與人風花雪月的能力,而當時的她已經不希望只是如此了。

  而我沒有能力/意願讓自己不只是如此。

  

  話又說來,過了很多年以後,我才意識到那句話有可能不只是想分手的意思,也可以是它的反面——

  「我希望能跟你有不只是風花雪月的關係(如果你辦得到的話。但如果你辦不到就這樣結束吧)」

 

  回到一般人的世界裡。

  如果分手的理由是有了新歡?能跟你說嗎?

  你會不會情緒崩潰,自殘或挾怨報復?

  如果是覺得你性行為表現得不好呢?

  如果原因是那些你幾乎不能改變的事情呢?說出來你也不能做任何改變,為什麼還要冒那麼大的風險呢?

  冒著以後不再聯絡,無法做普通朋友的風險;

  冒著被人挾怨報復亂傳謠言的風險;

  冒著自己失去平靜生活空間的風險。

  你們也許有共同朋友圈,有共同的校園、職場環境,說出真話真的是為了你好嗎?還是只是在冒著風險傷害你?

  雖然一般而言,這應該是女性比較常遇到的困難,因為在大多數的情境下,較有可能傷害對方的是男性。

  女性聽到真相也許比起傷害對方,更有可能傷害自己?

  而男性在這個前提下除非你擔心對方傷害她自己,不然對你來說的風險是沒那麼高的。

  (這是我的刻板印象)

 

  那麼退一步說,對方不願意說的話,你能問朋友嗎?

  問對方的朋友?問自己的朋友?

  這些人又有人真的敢跟你說真相嗎?

  要是你不認同這些理由,要辯駁這些事情,又有什麼意義嗎?

  會不會連這些朋友也不願意冒著傷害你的風險(或是你跟他們的關係),讓你聽到實話?

 

  要怎麼拼湊出真正的答案呢?

  如果答案就只是一句「沒感覺了」,這樣就夠了嗎?你就接受了嗎?

  還是你會認為一定有更進一步的理由,決不會如此模糊就放棄這段關係?

 

  我不知道一個人要怎麼樣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

  但真的要利用群眾力量的話……或許發在匿名的論壇徵詢意見,會是一個辦法吧。

  你盡量客觀地描述發生了什麼事情,不要涉及那些傷害彼此的對話內容(避免你被告)。

  有必要的話也可以虛構一小部分,避免讓人辨識出當事人。

  然後問看看匿名的網友有什麼看法。

 

  另一種方法是多看看故事,愛情小說、漫畫,或是別人的故事,不同性別人物的心理描述,也許有天你會拼湊出對方可能真正在意的點,你視而不見的那些事實與跡象。

  -----

  另一種社會上也很常見的現象——超越需求的規定。

 

  雖然我覺得前一段的論點好像拔得太高了(X),有種回來談很平凡事情的感覺。

  舉凡學校、公司、營業店家,可能都會有些規定。

  這些規定並不違法,只能說是要進入這個環境的人,必須要遵守的規範。

  

  為什麼會有這些規定呢?

  概括地說……就是刻板印象、偏見。

  我們用規定來取代一些難以解釋、難以遊說他人的「偏好」(或者說一般人所認為的常識)。

  舉個社會上的例子,一間餐飲店規定入場者不能自己選座位,須接受店員的安排。

  按照一般人的常識,這種規定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避免少數人佔據過多的座位。

  如果來店的顧客都有這種「常識」,說不定這個規定就不需要存在。

  這種規定是怎麼來的呢?

  「可以請你們換到兩人的位置坐嗎?謝謝。」「不要,我們先來的耶。」

  店裡還有兩人座,但外面是一組4個人,看到裡面沒4人座就不來了。

  你想用「常識」去說服他人,但發現不是所有人都與你有相同的常識。

  

  為了讓你能更容易地說服人,「規定」會是更簡單的方式。(只要這個規定不違法)

  今天即使店內就冷冷清清地,你還是盡可能地維持這個規定。

  以免哪天有人說「我那天來你們店員就說可以啊」。

 

  接著再沿著這個例子發散(希望你會覺得有意思(?))。

  畢竟剛才的例子看起來,似乎還沒有超越「需求」啊。

  有沒有可能,這間店有其他的理由這麼規定呢?

  而它難以具體向你說明原因,因為這原因基本上嘛……就是對人的刻板印象。

  例如它可能是一間酒吧,也許偶爾就會有男性顧客群體上門,然後看到一群女性坐哪個位置,就去坐那附近。

  坐在女性附近當然沒什麼,不過可能有些類型的男性,特別容易騷擾到隔壁桌的女性。

  怎樣類型的男性有這種特徵呢?不好說,但或許人們心中多少都有大概的判準。

  這群女性顧客如果不滿,但卻不知道怎麼拒絕男性,又不知道怎麼向店家求助;

  又或者店家真的介入請這群男性停止行為,卻引發了多方都不愉快的爭執。

  最後的結果是這群女性顧客遇到了不良好的體驗,「在我們的店裡」遇到了不良好的體驗,下次就少來,或不來了。

  

  試想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要符合需求來訂一個規定——「禁止搭訕」,會有用嗎?

  再說了,酒吧裡搭訕與被搭訕都是某些顧客所預期會發生的事情。

  他們不是「不喜歡被搭訕」,而是「不喜歡被沒興趣的人搭訕」。

  訂這樣的規定可能反而損害了自身酒吧能帶給人群的樂趣,也很難遵守。

 

  不過「由店員選座位」就可以。

  店員可以依照自己的社交常識,為不一樣的群體安排座位。

  甚至可以客製化,跟某些熟客很熟的情況(知道他們喜不喜歡與陌生人互動),就可以依此安排座位。

  我們不需要跟你解釋我們的社交直覺是怎麼來的,我們的規定就是這樣。

  我心裡覺得你有可能會打擾到旁邊的人,就把你的座位安排到人群較少的地方。

  我覺得你可以炒熱氣氛,讓店裡更加熱絡,就把你安排到黃金地段。

 

  當然我說著說著,覺得這種行為也有點接近歧視,但那不是我舉這個例子的本意。

  如果我們的潛規則是帥哥美女就坐很好的位置,其他人就都去旁邊,那可能就有明顯的歧視。

  這裡只是在說為了很基本的商業利益,很普通的社會和諧,因為這社會上並非所有人都有社交常識,為了避免自身遭受損害,我們做出這樣的「規定」。

  而這「規定」背後是多少決斷,我無法跟你解釋,我不能問你說「你會騷擾隔壁桌的女性嗎?不會的話你就可以坐那裡。」說出這種話我們大概就無法存續在這個文明的社會了。

  

  有時這種「規定」也製造了「選擇」。

  透過規定,選擇適合的人進來,小團體、內部文化。

  我們創造了這樣安心愜意的環境,給所有願意遵守規定的人。

  這些人可能壓根不會造成別人的困擾,就算我們完全沒有任何規定,他們也是絕佳的顧客。

  但他們會來到我們這裡的原因是——「我們有規定」。

  因為我們的規定將他們所不想遭遇、接受的人篩選掉了。

  -----

  其他超越需求的規定——辦活動。

 

  不知何故就舉了從性別角度來論述如此簡單的兩個例子,大概是充滿性別刻板印象寫出來的文章吧(X)。

  其實工作上的例子也很多,但感覺隨便舉都會像在指涉特定的對象,所以不太想寫這種例子。

  結果我第一個想到的例子又跟性別有關(嘆),想起我的中學制服上,男學生要繡名子,女學生不用。

  可能的善意理由(同樣也是偏見)隨便想應該都能想到,只是突然在想,這是否也隱約在傳遞女性沒有名子的負面意涵。

  

  每個人自身也有很多規定,讓自己能在社會上幸免於難的。

  例如常辦聯誼活動的人,可能會有「只要當天臨時取消一次就永不得參加活動」這種規定。

  可能真的有人有意外情況啊、不得已呀,當然也不是說規定必然沒有例外,只是主辦人也沒必要跟你說明何時會接受例外。

  一方面臨時取消對主辦人很麻煩,聯誼活動對性別人數有一定的要求,臨時要找人補可能就要上網徵願意免費來參加的人。

  這是表面的合理解釋。

  再往深層一點,這些會臨時取消不來的人,可能有8成都有其他性格方面的缺陷。(臨時不來就能證明什麼嗎?偏見!)

  我們辦活動是樂於助人,不是菩薩濟世,我們沒有心力跟你糾纏。

  「能不能退費?」、「能不能改下一次參加?」、「你們辦活動有問題,其他人都可以退!」

  那你就去參加其他人的。

  透過篩選掉你們,也讓參與我們聯誼活動的人更有機會遇見更好的人。

 

  不要去問「為什麼有這種規定」,又或者說,問了又有什麼意義呢?會得到真正的答案嗎?

  你想不透的,可能正就是你不符合規定的理由。

  如果你猜得透這層規定的話,說不定你就會想到,你有一個朋友也符合這次聯誼的標準,可以讓他代替你去參加。說不定這個提案還有可能被主辦人同意,讓你免於被永久禁止參加。

 

  你要問到答案……要足夠理智、平靜、客觀。

  讓對方相信,無論他說的話是什麼內容,你都會接受,不會過度反應。

  很難,陌生人要如何對你有這樣的信任?(就連曾經的伴侶都很難了(?))

  -----

  其他要不到答案的例子——揪團玩桌遊。

  

  比較常見的是希望參加者衛生習慣良好、愛惜桌遊等等。

  還有許許多多其實不太會被明確「規定」出來的,畢竟大家私人揪團也不像是開店,可以自行依標準篩選來參加的人。

  很多理由可能都是說不出口的,還好你不必強迫自己解釋,不然你可能就要開始發散地思考「怎樣規定」了。

  可能較難改變的如:口臭、體味、抖腳。

  似乎是缺乏社交常識的如:講話太大聲耳朵很痛、對其他玩家指指點點、沒問主人就自己拿架上的遊戲打開來看、亂玩主人家的貓。

  可能偏個人因素難以解釋的:笑聲聽起來不舒服、穿著不入流。

  補充一個跟桌遊店有關的社交常識:如果你在桌遊店想與人併團,請店員去幫你詢問是較為適當的。

 

  人與人的社交就是如此困難,你們有幸相遇參加了一次活動,之後對方就沒有再約你了,你問說要參加對方也沒反應,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有可能對方就是這麼懶惰(像我),揪團如此隨緣。

  也可能你們就有某些不合之處,也不必勉強彼此。

  但如果你到了許多場合,都感到不受歡迎,那很顯然地,你有某些引人厭惡的元素。

  出了社會,很少有人會具體告訴你糟糕在哪。

  尤其當你糟糕的點過多時,對方也不知道該從哪一點開始提起。

  與其相知,不如不要再相遇。

  

  這麼說來……我好像長久以來一直有個習慣,每次看到有人具體描述他因為什麼事件、理由討厭誰的時候,我就會想想看——「我是同他所描述那樣的人嗎?」

  認同的、能無損改變的,我就盡量調整自己的行為。

  (考慮後覺得辦不太到的那也沒辦法,孤獨終老也是個人的選擇)

  不過話又說來,似乎也遇過很多願意指出我的錯誤、不良行為的朋友,從這方面來看也是滿幸運的。

  當然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我確實讓他們感受到可以對我有所評價,而不會因此而傷害到他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東東 的頭像
    東東

    我是黃紹東,歡迎蒞臨我的網誌!想聊就聊吧~

    東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