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報告可以不做嗎?」我對助教祐羽說,「我可以不拿分數沒關係,我不想做。」
「所以你們要開天窗嗎?」祐羽問。
「是啊,我的意思不是開天窗,是直接讓我們這組不用報告。」我說。
「你說不要做,你小組裡的每個成員都同意嗎?」祐羽問。
「我不知道耶……」我的確是不知道。
在這學期這門課的倒數第三週的禮拜二,聽「我愛高跟鞋」影片及分享,課程開始前,我在門外和祐羽說這件事情。
過了幾分鐘,我們小組的成員依序到場。
「欸欸!你要做報告嗎?」我問我們這組的一個同學。
「……」他沒有回應。
「如果我們這整組都不做,分數就不要拿,你能接受嗎?」我換個具體一點的方式問。
「分數要拿啊。」他回答。
所以他要做。
「你要做報告嗎?」我問另個同學。
「當然要啊!」他說。
所以他也要做。
……
「要做。」
「要做。」
「要做。」
……
結論是,只有我不想做,其他人都決定要做。
那好吧!
我們期末報告上台報告的時間是這學期倒數第二週。
意思就是……
從我們集體決定要做的那一刻到報告之前,我們所剩的時間約一個禮拜。
而原本課程設計是「期末報告大綱在學期倒數前六週交出」,當時我們交了個主題,後來對於我們交出去的主題卻又沒有後續發展。
所以現在報告進度是零。
這一切很令人興奮!
當天禮拜二上完課,我們組中這堂課有來的幾個同學,下課後就相約去討論,那個時候時間是「晚上十點」。
討論到了有點晚,其中一個成員,就說是A好了,想設計一份問卷。
我們約明天繼續討論,還有把這次討論的事情以及明天聚會的時間打電話通知我們組內的成員們。
禮拜三,我們仍然在討論,究竟要設計什麼方向的問卷,要問什麼問題。
A講他的想法,我個人對於要做什麼沒有意見,我的意願(也可以說目的)就只是讓這份報告完成,要怎麼完成,只要完成的方式不須隱瞞,我根本不在乎。
另一位同學B也說如果他想做問卷,他想做什麼主題。
於是禮拜三再約隔天討論,嗯……隔天討論,其實隔天只會有我跟B討論,其他人都不克前來。
A的問卷方向已經明確了,我大概可以理解。
B想做的問卷又是什麼呢?
我還不知道。
隔天,禮拜四,晚上六點,在小吃部討論。
我到了,打電話給B。
他說他剛好有事情沒辦法到,不過可以在線上跟我討論。
於是我就一個人在小吃部,開電腦接無線網路,跟他討論。
他把他的問卷傳給我看。
一看,我傻了。
他想做的跟A想做的完全沒關連,昨天討論的時候還以為方向相同,雖然有些很HIGH地問題發想,不過我沒想到原來B的問卷要做的目的是完全不同。
接收了他裡頭有26道問題的問卷,我開始一題一題地問:「這題是要問出什麼?」、「這兩題的意思是不是一樣?」……
我覺得設計一份26題的問卷好令我抗拒。
我想說能不能就探討A的主題就好了……
討論完後,我打電話給A,問他,看他認為想怎麼辦。
「那我們就把兩個人的融合呀!主題可以寫『清大學生對於中學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兩點討論』」他很乾脆地說。
他這麼說也有道理……
A的問卷也設計出來了,大約有七題。
我們約禮拜五中午左右,再討論了一次。
禮拜五晚上,A跟B的問卷都到了我這邊。
我則開始要做問卷。
我非常想降低題目的數量。
於是在經過B(也可以說強烈要求)的同意下,我可以精簡他做的問卷。
26題。
刪一次,變20題。
看了看有沒有問得不知所以然的,我看不出目的的那種。
再刪一次,變15題。
感覺有些問題少了後,有些問題就不須要問了。
再刪一次,10題左右。
有沒有什麼小主題可以直接省略,乾脆就不要花時間去探討?
再刪一次,結果。
B的問卷最後變成7題。
A的問卷,原本設計了8題,因為有些許題目與B的問卷重複,於是A也只有7題。
用GOOGLE文件做出了問卷。
傳給A,還有小組內的每個成員,大家看能給幾個人填。
禮拜六的時候,有位組員C把問卷丟到了楓橋BBS版上,讓我們獲得了不少數據,感謝他和填寫問卷的他們。
禮拜日,A說想採訪教授之類的人物,我寫信給祐羽問能不能採訪鄭志鵬教授(這門課的教授)。
還沒收到回信,我就回家了。
隔天禮拜一回來清大。
晚上回來,因為我禮拜一不開電腦。
所以,我們不知道問卷填寫的人數多少了。
我們不知道祐羽回信了沒有。
我們不知道當初說給B做PTT,現在的情況怎麼樣。
……
我和A和另個同學,三個人討論了一陣子,禮拜二,就是明天,我們的報告要怎麼辦?
「不如我們明天翹課去做PTT?既然我們數據都有了。」A說。
在多重地討論,還有打電話問組內成員的協調下。
我們決定,禮拜二中午開始討論,第七節是上課時間,而我們的報告時間之前抽籤抽到的應該會是在第九節的時候,所以可以從中午一直討論到六點,時間充裕。
「從中午開始討論,可以來的就過來,上課可以翹的話就翹。」這是我們組內成員一致獲得的消息。
隔天,禮拜二。
中午,我到了小吃部,打電話給A,沒人接。
繼續打電話之前,C出現了。
於是我把筆電還有我數據以及其他資料在我電腦裡存放的位置,全都告訴C。
我就先趕去勞作服務(一門在中午的課)。
勞服很快就結束了,我趕回去討論,此時已經來了不少人。
不過沒多少人知道我們要做些什麼,或者可以做些什麼。
因為A沒來,B也沒來,我也不在的話,問卷背後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沒有多次參與討論的組員也沒辦法了解。
PTT的方向A決定了,A卻還沒出現。
稍微討論了一下,我去上國術課,今天期末考,打一套套路。
下午一點鐘上課,老師出現,我就告訴老師我要第一個考,因為待會有事。
老師同意了。
於是我才剛從小吃部走出來,約20分鐘後,我跟國術課的朋友們道別,再走回了小吃部。
繼續討論。
A出現了。
他說他昨天六點才睡(意思是今天早上六點才上床),很疲倦。
這一切感覺到很刺激又瘋狂!
距離上台報告的期限,我們剩下不到3個小時,而目前有的東西就是一樣,問卷做出來的數據。
還有某位同學查的第二手資料。
又有一位組員到了,到了現在,我終於所有組員都討論過一次了。
「報告的時候你要講哪個部份?」A問剛來的他。
「啊?」他回答。
「你有兩個選擇,」A說。
「不對!是三個選擇!」我插話。
「東哥你別鬧了,兩個選擇。」A繼續說,「你可以講問卷的數據內容,或者是講第二手材料。」
「還有另個選擇,如果你不想上台講的話,可以不用講。」我說。
「那是誠意的問題,有上台報告有成績上的問題!」A強調。
「我解釋一下,A的意思是他覺得我們這組上台報告,應該要讓每個人都有上台,這樣比較有誠意,」我說,「而我的想法是,我的目的就是完成這份報告,讓這份報告報告出來,用什麼方法我不管,如果有人比較了解什麼部份就讓他自己講,不想講的人就不要講,不要浪費多餘的人力。」我說我的想法。
後來他決定在三個選擇中,選擇了講第二手材料。
繼續討論,我們等C告訴我們要查詢什麼樣的第二手材料,才準備開始動作。
這個時刻,我們在玩……
憤怒鳥。
是的,在報告的前兩個小時多左右,我們其中三個組員在玩憤怒鳥,C在整理問卷數據。
「啊~可以打這裡啦!」某個組員說。
「嗯,試試看,看打不打得到。」我說。
他發射出那隻鳥,打到了那個點。
「好虛哦,沒什麼反應。」我們這麼表示。
就這麼玩了20多關。
A說他想去採訪學長,對了忘記說,我沒收到助教的回信,剛才打電話給她的時候,她說她回信了,回信的內容是要我們自己去找鄭志鵬商量採訪的事情,想了想後我就說算了,組員們也沒反對。
A就先回去找學長,我們繼續玩憤怒鳥,C正在做問卷的數據分析,他說他想分成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等不同的群體。
過了一段時間,開始上課了。
嗯,我的意思是,第七節到了,我們社會文化分析這門課開始了,現在是第一組上台報告,而我們是今天的第四組。
B上完課後回來小吃部,我們繼續討論。
憤怒鳥就先關掉了。
過了20分鐘左右,A也回來了。
「採訪的怎麼樣?」我問A。
「嗯,採訪了。」A說。
「那要用在問卷裡嗎?」我問。
「我想想還是算了。」A回答。
「那你搞笑呀!」我笑了出來。
我們做這份報告,一直處在很HIGH的狀態,一直都是,我們這組每一次的討論都異常地興奮。
後來決定連第二手材料也不放在PTT裡了。
於是,一份問卷。
就是我們PTT的全部。
從介紹問卷主題、問卷目的、問卷結果數據,一直到問卷結果分析。
就這樣。
最後我們整理整理東西,有些人因為先去班上看看情況,就先回去了。
總之我們全部走向了課堂。
聽了兩組的報告,少聽了第一組,其實我們做滿快的。
分工也分好了,雖然沒有了第二手材料,我們還是有東西可以給人講。
報告開始。
「我們這份報告是在一小時前完成的。」我說。
「在上禮拜二的時候,我跟祐羽說我不想做這份報告,不拿學分沒關係……」我把我們這段故事簡略地說了出來。
同學們有些人露出微微地一笑。
「阿所以呢?」有同學問。
「沒有所以。」我回答。
於是我們的報告就一路進行下去。
最後由C結尾。
說真的這種感覺真的滿刺激的。
當我們真正想做的時候,時間又怎麼會是問題呢?
雖然我們的表現的確是不怎麼樣,不過對我而言,我的目的就只是讓報告展示的出來,那我的目的已經達成了。
這次是大成功!!!!!!
謝謝大家!
- Jun 08 Wed 2011 00:42
社會文化分析的報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