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種事情,就算沒有理由去解釋它,也是發生在你我周圍。
我們大考後的成績,總是會發現,有些科目比較高分,有些科目比較低分,然而隨著年紀增長,這兩者的差距似乎會漸漸拉大(通常)。
好的科目總是越來越好,不好的科目總感覺越來越糟,說真的我們或許都推給能力傾向哪方面,所以哪方面好,哪方面差,可是感覺似乎不是這樣. . .
我們對於自己"感覺起來"比較好的科目,總是會花比較多的心力去讀(當然不一定所有人都這樣),對於自己"感覺起來"比較差的科目,總是會覺得有些洩氣的感覺。
然而花比較多的心力去讀的科目,相對當然會比較高分,"感覺"讀了也沒用的科目(意思是沒花時間讀),當然會比較低分。
雖然總是用這個科目自己不行來搪塞,但是到底有沒有花上充分的時間去讀,自己也沒有知覺。
有些時候我們也會想:「這些東西,沒有基礎,要怎麼看的懂啊?」
很多東西的確是這樣,前面沒有融會貫通,到後面就沒辦法繼續下去
假如一個人歷史不錯,他就可能聽的懂「戒嚴開始的年份是結束的一半。(很抱歉小弟歷史很差,只能舉出這樣的例子)」但是對於一個不知道戒嚴是什麼時候結束的人,這句話就一點意義都沒有。
對於一個數學不錯的人,他就可能聽的懂「極座標就有如向量座標一樣。」
但是對於一個完全搞不懂向量座標如何表示的人,也是毫無意義。
我又想到,其實學習環境也影響著我們能力的成長。
當上英文課時,檢討考卷,明明桌上的考卷就是52分,老師問有沒有問題,我卻沒舉手。應該有人也有遇過這種感覺吧。
我覺得最大的主因是因為周遭人給予的壓力,如果一個孩子從小遇到簡單的問題發問就被嘲笑的話,那他怎麼能期盼下次問問題能不遭受嘲諷?
雖然我已經到了高中,不過真的是問題問多,就不敢問,問了就會被噓。
有些人可能會說:「既然上課不敢問,那下課去問老師就好啦?」
我自己是這樣啦,對於一個自己幾乎逼近完全不行的科目,為什麼我要為它花那麼多時間呢?(雖然這個想法很差,但是應該有部分人是這樣的想法)
但是我對於自己有興趣的科目,卻不論會不會被譏笑,我都會詢問當下所想到的問題,也許是對於答案的興趣已經大於被笑的難堪吧(雖然我還是經常問出搞笑的問題XD. . .)
「對已經不錯的科目付出的心力,總是對不行的科目的好幾倍。」至少世界上有不少人是如此的。
或許有人會覺得,一個班上,總是有一兩個在任何學科都不太有把握的人,而他們的能力也是M型的嗎?
我覺得,是的,每個人有屬於自己的領域,能力不一定要拘泥於學科上,雖然俗話說「天生我才必有用」,但一定也有一些人想不到自己的才能有什麼用處,我也正在思索. . .
後記:
總覺得每個人都有專屬的能力,但是要找到怎麼樣去發揮,卻不怎麼容易。雖然有很多人都會來問我理科的問題,可是我的答案總是無法讓人滿意,即使他問了下一個人,說的重點跟我完全一樣,就會變的聽的懂,讓我覺得有力而使不上力的感覺. . .
- Sep 04 Thu 2008 22:05
為什麼能力是M型的?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