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事情,很少。
  除了玩lost labyrinth以外,真的很少。(不過在我打這篇文章時,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玩了,若是我仍在玩,應該還不會有空來打這篇文章XD)

  遊戲裡學到的知識,也有些可以分享,不過那就再說了。

  也看了些課外書,「謊言實境秀」,看完會覺得封面也在說謊,至少封面沒有真的傳達出書中想說些什麼。不過也沒關係,因為每個人都會說謊,我也不例外。(前提是用書中說謊的定義的話)

  前幾天腦中浮現一個,有些美的構想吧。

  「在FB上貼文,請覺得這個構想有趣的朋友轉貼它,內容是我想教有興趣學習(在此學習定義很模糊,其實也可以說接觸、了解……等)數學的孩子(國小、國中、高中數學皆可)。

   我可以以一週教學時間10小時(數字有些近乎是隨意挑的),教學以外再有10小時的時間是隨意的(可以和學生做些活動之類的),有點接近於到可能需要教學資源的地方教書。

   前提是,滿足我的生存需求(吃、住),有能夠使用電腦(或者我自己帶筆電)以及網路的地方(我仍想保持寫作及使用電腦(包含玩遊戲XD)的習慣),除此還有些支微末節……這樣。」

  有構想浮現,也有很多可能的障礙。

  即便我深深相信,有沒有讀大學畢業,以及有沒有修過教育學程,與一個人的教學能力是可以沒有正相關的。(而我認為我是這樣的人)
  我對解釋數學很有興趣(其實是解釋很多事情都很有興趣(還有兩性XD)),如果有人有興趣,我就設法解釋。

  還有些小問題,像是教學的內容要怎麼教,我需要我能有很大的自由。(簡單來說,就是我禁不起外界的評估,我的教學方式取決於我和孩子們,其他外在的評估方式我管不著)
  有稍微想過一些東西可以怎麼樣讓孩子發現,「餘式定理」、「根號」浮現了些用較為具體方式模擬,我猜想大部分老師若有授課方式上的自由,應該也能輕易想到這些方式(或者想到更好的)。

 

  如果我真的去教了,而教到了某個時候,我認為自己待在那裡並不能再給予什麼,我就會離開(回家吃自己XD(打工之類的意思)或者是繼續唸大學(雖然可能沒什麼意義))。

 

  我相信,如果我們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我們就一定能獲得。

  說到教學,提我與數學的經歷或許能使別人對我在這部份有些了解。(我打算這篇文章也作為提供的資料之一XD)

  (找了很久自己寫過的文章,居然找不太到較為完整紀錄的XD,意思是我得為此打一次(?))

  從近期的開始往前推好了。

  最近期的是,我目前就讀清華大學數學系,不過目前自認畢業的可能性極低(除非有什麼理由使我想如此做),沒有修過教育學程,教數學上最近有接家教。
  (徵家教時和家長與孩子的對話紀錄
http://www.wretch.cc/blog/ddxu2/12340928,裡面略為提到我教學的想法,以及教學可能的方式。)
  高國中時(現在也是XD)經常試著教同學理科的東西(不過對方有沒有學會,我就很難說)。

  扯到最近的話,是在研究舉辦數學營時所用的題目(亦是之前高中參加比賽時接觸到的題目)。
http://www.wretch.cc/blog/ddxu2/12317049中往下拉的第一題)
  想看看它是不是有一個最大翻牌次數與牌的張數關係。
  舉例來說,當n=1時翻牌次數為0次,根本不用翻,就結束了。
  當n=3時,最多只要翻2次,就會使1跑到最上面。
  n=5時,最多7次(這邊是用手把所有可能排列寫下一一驗算的結果)。
  n=10時,最多38次(這部份就是用最近學的C語言去跑了)。
  目前尚無進展。

  往前推一些,辦數學營時構想的許多邏輯遊戲,數學有些時候不只是證明,有許多的定理在證明之前都是嘗試出來的,藉由嘗試的過程中歸納出一些可能的推論。
  
http://www.wretch.cc/blog/ddxu2/12306169

  再往前推,高中時參加許多數學競賽,從偶然參加數學人才培育計畫,到參加全國數學能力競試的經歷。
  
http://www.wretch.cc/blog/ddxu2/11924374

  再往前推,國中時研究三角型周長與邊長組合的可能性。(其實就只是用手一一記下,然後看他們之中的規律,我一直沒有嘗試去證明它,究竟能不能輕易證得我就不曉得了)
  國中高中時常玩邏輯遊戲,數迴、數牆、數謎……(沒有玩過這些的可以直接想像是數獨)

  國小國中時經常玩的邏輯遊戲(嗯,一直都滿常玩的啦XD),12個金幣分辨重量、幾個人誰說謊、數字運算上的推理(例如:難呀難+真是難=真是難呀,這樣的問題,如果沒看過這道題目,也不能了解意思,就當我沒舉例吧)……

  與數學的關係用大綱式的描述是這樣。

  其實過程的模樣不一定很重要,如果只是要確認教數學的能力的話,見幾次面、聊幾次天、試教幾次就會清楚了。
  不過如果是要教其他的東西,我是指小至邏輯大至人生的東西(其實我覺得這種東西也不怎麼能教XD),可能就需要確認眼前的人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這似乎也可以見幾次面、聊幾次天就稍微感覺到(?))

  有閱讀的習慣,有玩遊戲的習慣。
  (有關我對玩電腦的經歷(這我倒是寫過一篇文章XD),可以參閱:
http://www.wretch.cc/blog/ChangeStore/27055540

  有想事情的習慣(思考的習慣(?)),喜歡對事物產生不同的觀點。
  (聽起來有點接近自吹自擂了XD,嗯,或許也不算?其實這樣的描述也還好(?))

  對兩性議題很感興趣(也有不少的兩性議題資料在我記憶中),用兩性來解釋某些事物的能力還不錯。
  這意思也是,如果我教書,我認為孩子們是可以理解兩性議題的話,我就可能會使用有關兩性的比喻。(如果這部份有可能造成某些誤解的話,可以討論,設法盡可能排除)

  對於教育的看法,這兩篇文章可以略見一二。
  讀了「老師的10個對不起」後感慨(密碼:314)
  該死的識字卡!

 

  引用某本書中的某句話:「你帶得越少,等著你的就越多。」
  上面會提及那麼多自己的介紹,只是為了獲得一些基本的信任(什麼都沒說的話,我覺得也避不了別人的懷疑(或說害怕)),如果我真的去教了,我相信會有許多上面看不見的東西浮現
  對我而言,收穫絕不只是教書。(事實上,光發出這篇文章,整理這些東西,都是我的收穫,會不會有人(或團體)因此真的讓彼此產生連結,都已經是額外的了。而若去教書,(其實我腦中的幻想太多了,族繁不及備載)嗯,這裡讓我省略掉吧,或許我有些期待,不過也可以沒有期待。)

 

  寫到這裡時,我上了PTT的教師版,看到了許多老師的發問或解惑。

  我深刻的認為,我不會遇上那些大多數的問題。
  原因是,我去教的前提是,孩子對這些事物有興趣,而大多數的問題,是孩子被要求去做一些他們並不想做的事情時,才產生出來的。
  而若是其他衝突而產生的問題(孩子們想要兩全其美的時候),那我希望公開討論。
  (這也是我不能接受評估的原因之一,若我需要接受評估,那意味著我有我必須要完成的目標(而且這個目標與孩子的意願無關),像是孩子的學習程度要到哪裡之類的。對我而言,如果孩子想怎麼樣,那就怎麼樣。)

  若孩子是在父母意願與個人意願之間有衝突,那我樂意聆聽,也可以和家長聊聊天。(說到這句話,會讓我覺得,或許沒有父母照顧的孩子,在某些方面顯得更自由(當然也會有些方面被侷限,只是突然這麼覺得))

  偶然會注意到孩子和家長的互動,有些時候,覺得孩子的任意妄為很可愛。
  若我們在心中期待他/她變成什麼模樣的話,就難免會和對方有衝突。

  孩子對世界的好奇,令人難以想像,或許那是超出理智或言語所能表達的範圍。
  對我而言,抱持「普遍孩子都是懶惰,需要別人去逼使,或用獎懲的方式利誘他。」的信念,不如抱持「普遍孩子對這個世界有好奇心,我們需要讓他們能去學習(或說接觸)他們有興趣的事物。」。

 

  寫到這,我又想,如果一個構想是只能夠施展一次,而且若每個想如此做的人都能做時,就會出問題的話,那麼這個構想可能並沒有那麼好。

  或許我是在找尋一個環境,我不知道台灣裡有沒有這樣的環境,有可能是沒有學校的地方,或有學校的地方,也不一定要是學校,私人機構也可以。
  或甚至,「家教」。

  我不知道有沒有家庭有許多的孩子,有這樣的需求。(我實在很難想像這個畫面XD)

 

  再次提起筆繼續寫這篇文章,是在看了ptt的教師版精華文中許多文章後。
  或許是種莫名無力的感受(也有可能只是時間晚了,現在半夜一點多),看見了諸多教學上遇見的問題,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戰鬥(這麼描述我覺得頗精確,好像是誰要擊敗對方,老師要讓學生乖乖聽話,學生要讓老師知道自己管不了他這樣),腦中浮現一個很大的假設(最近想到的)。

  「會不會,網路、文章、口耳相傳中記載的,多半都是有問題的世界?」
  意思是,如果一個老師沒遇上問題,他或許就不會覺得有上來發問的需要。
  就像catch版(有關兩性的版)裡,在愛情中沒有碰上困難的人,是不會特別來到這種地方,分享自己一路順暢的經驗的。

  或許這句話說出來,頗微不足道,這好像是一件大家可能都知道的事情?
  又或者,如果人們討論不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那麼何必需要討論呢?

  其實我不確定,是不是大多數人都意識到這件事情。
  沒有問題的東西,是不會被發現的。在某個時刻,我發覺自己在網路上、書籍中接觸到的兩性問題,在相遇到交往到分手的過程中都沒有真的發生。
  那時我覺得,這意味著我們對世界有過多的誤解。
  現在又想,或許,只是因為我所看見的東西,都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存在的,以至於我曾認為「男女之間追求吸引」是存在許多需要克服的問題,還有需要滿足的條件,才能有所獲得。

  有些額外的構想,與這篇主題有關,不過又有些偏離,就先寫到這。



  2011/12/03 補充

  想起當時寫到「或甚至,『家教』。」這句話的時候,接著是要寫什麼。(因為當時寫到那裡就停了,接著再度打開文件的時候,沒特別想起當時想表達的東西XD)

  是想到之前「免費家教」的構想,因為有很多孩子會在速食店裡讀書、討論作業,偶爾我在旁邊,聽到討論的內容跟數學有些關係,然後似乎碰上了障礙,我就會想要上前給予協助(又或者是聽到了離奇的「解答」),就在想這樣的形式是否可以廣泛推廣(不過又略顯沒意義?),又或者是真的有個平台,能讓想要免費教人的人,以及真的有需要的人,能夠有個交集。
  這個構想就不多寫,雖然它也很美,不過可行性乍看之下較低,就算成型似乎也與沒成型差異不大。
  不過這個構想也有較為可行的版本。

  「想說,如果有新竹清大附近的國中或高中的學生,對思考數學真的有興趣(卻又礙於學校教育方式無法確實滿足),那可以找幾個人(希望人數可以多一些(3~5個?),當作開班(?)),找個時間,把對事物的問題提出來,如果我有能力可以給予協助的話,那我還滿想教的。(我的意思當然是,不收費,至於能在哪裡教,我猜想清大裡的教室,應該是可以借用的)
  (雖然這種緣份可遇不可求,不過我的手機是0963008278)」
  引用自:http://www.wretch.cc/blog/ddxu2/12334303

  把上面這個構想po到了FB上,有許多的迴響。
  讓我不禁想:「或許所有的努力,不一定會達到原有的目標,不過必然會引發某些對事物的信念的擴展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東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