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是有欲言又止的感覺(也許一直都有)。

  選擇「誠實」的原則之後,我不說的東西仍然不少。
  只是會告訴對方我不說以及不說的理由罷了。

  找家教,目前一律回答自己只有高中畢業的學歷。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或許是想知道沒有學歷的現實情況。(況且我的回答也是目前的現實沒錯)

  準備課程或講義,似乎也沒特別這麼做。
  只不過是內心的抗爭(?)罷了。

  總覺得,有時候陷入了某些框架裡後,說出來的話就不像是個「人」的感覺(當然什麼又是「人」的感覺,我也說不清楚(甚至根本不懂(?))。
  (一邊想數學一邊寫這篇網誌XDD,這題

  看解答了,對我而言的感覺又是一種離奇到不懂怎麼會想出這種問題的解答。(就是畫輔助線(圖形)囉)



  教學能力,其實我也不曉得自己究竟有沒有些教學能力(或許用寫的比較厲害(?))

  或許這樣說只是不斷把自己的框框變小。



  又經常偶然浮現一些觀念。
  當我在玩遊戲的時候(這個遊戲XD)。
  這類型的限時間的遊戲有許多(包含踩地雷亦是),共同的特徵是:「如果要追求高分紀錄,就不要停下來思考。」
  理由很簡單,像踩地雷有些時候明明再仔細思考一下,就能再按出個格子,可是也可以不花時間思考,直接再猜一格,猜錯了就重來,要是猜對了就能讓分數有更高的機會(因為省下了思考的時間)。

  但這樣的策略有其邊界,玩10顆地雷的時候,這樣做或許能衝到3、4秒,但玩99顆地雷時,這樣的策略幾乎是不可能過關的。(因為要猜對很多次,事實上99顆的踩地雷就算開頭點出來之後純邏輯推導,仍經常要猜不少次。而採用較少思考的方式,就要猜超多次。)

  如果以長期來考量的話,最好是放棄一開始拿高分的想法,忽略成績,盡可能地用思考取代猜測,直到近乎確認思考已經毫無幫助時,才做猜測的動作。

  意思是以「培養思考的深度與速度(熟練度)」為策略,而拿高分的想法則是偶爾為之即可。(偶爾看看自己最高能到多少,自娛一下囉XD)



  這讓我聯想到,現行的教育制度,似乎把國中每次考試都看得重要。
  (我不確定囉,只是有這樣的印象,把基測定高中改成以校平均成績決定?)

  那把每次考試都看得重要,就表示每次的考試皆要以拿高成績為優先,而又若是試卷題目數量很多,是一個國中生慢步調的寫絕對寫不完的那種,那不就跟玩踩地雷的情況一樣了嗎?

  (所以這裡有幾個假設:
   1。現行制度將每次考試都變得重要。
   2。學生們以進入好學校為目標(這通常是家長的目標吧(?))
   3。每次會算進學期成績的考試,題目數量都很多,慢慢想慢慢寫絕對寫不完。)

  於是在追求高分的目的下,學生們很有理由會在考試的時候放棄困難的題目,先把簡單的題目做完,或者是培養出一套猜答案的能力。
  簡單說就是,考試變得不會增進學生的思考。(還是說本來就不會(?))

  因為在考試時看到感覺困難的題目,就先跳過,為了追求高分,細節的部分也不仔細思考,就先憑感覺(或以前解過這題的印象)做出選擇,也不管懂不懂。

  而想認真思考的人,在初期是不可能拿到高分的。(因為時間不夠拿來思考)



  話又說到,既然如此,有其他的考試制度,能鼓勵學生思考的嗎?

  如果現實真的和遊戲那麼相似的話,那麼假設一學期考100次考試好了(好像太多了(?)),其中可以這樣分配:「9次考試不算成績,第十次考試算成績,接著11~19次不算成績,第20次算成績……」
  最後把算成績的10次成績平均即可。

  嘆……除非學生對考卷的興趣就像玩遊戲一樣,不然大概是很難成形XDD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東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