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flotan大的[系列]無法被複製的學問(同樣不需要看那篇文章就能閱讀),想了想,自己這個主題寫到現在,已經寫了三篇。

  我真的能給予什麼助益嗎?(這我從第一篇出來的時候就一直懷疑)

  如果不能給予什麼幫助,就只是提出新的名詞,讓某些朋友看了之後拿來闡述情況,或只是繼續在言語之中打轉下去,那我究竟又在做什麼呢?

  我想寫,到底是什麼情境,讓我覺得,我想要選擇「誠實」。

  (接下來就寫,很多日常生活中就可能會碰到的情境,我不得不說,「誠實」可能不只是因為我想誠實,背後的原因,也許某一部分是想減少「誤解」吧。)

  有時候,「誤解」真的讓我感到一種,可以說是難過,或無力的感受。

  今天又特別在深想了一點這件事情。(有關「誤解」的事情)

 

  像在上課的時候,大學裡的通識課程,有些老師會把「上課參與討論」放進成績計算裡面。

  我自己是一個對有興趣的主題,會主動發言,講一些自己的想法的人。
  有時候,我擔心被誤解(這個情境還沒有很明顯):「大家看到我這麼常主動發言,會不會認為我是為了分數,才一直說話,也不管說的內容是什麼(我說的話不一定有什麼深度)?」

  這樣好像,我就被誤解了。(當然這種事情不一定會發生)

  再舉個例子,一個孩子平常很少主動唸書,有一天他在看電視的時候,突然覺得想去唸唸書,正準備關電視的時候,媽媽的聲音從遠方傳來:「欸!你看電視看很久了,叫你去唸書有沒有聽到?」

  於是孩子有可能會升起一種抗拒的情緒:「要是我就這麼去唸書了,是我自己想唸耶!要是我現在就直接去唸,媽媽會不會以為我是聽了她的話才去唸書?」(也可以說:「媽媽會不會以為,是她的責罵方式有效,所以我現在去讀書,就等於是告訴她:『妳這麼做有用!以後這麼做我就會聽妳的!』?」)

  (寫這段文字,居然讓我感覺心裡有些負荷(一點點))


  擴展上面的情境。
  更多更多的獎懲方式,幾乎都避免不了這樣的情形。

  和小孩說:「你考第一名就買禮物給你。」,萬一小孩有一天,他自己想認真讀書,想在考試上取得成就看看,難得考到了第一名後,媽媽(爸爸也可以啦,只是我比較習慣媽媽的比喻)跟鄰居朋友說:「唉呦!這次我說要他考第一名就給他禮物,結果他真的就考了個第一名回來耶!」
  (我覺得大家能理解我在這裡想表達的)

 


  偏離教養的舉例,兩性之中也很多誤解。

  一個男生,追求一個女生(在此就讓我們假設這個男生是真心(我定義的真心)喜歡這個女生吧),剛好那個女生外貌很漂亮,那麼女生可能會懷疑(或說害怕):「這個男生說喜歡我,會不會只是喜歡我的外貌,喜歡自己有個漂亮的女朋友走在旁邊而已?」

  有錢的男性(雖然我沒有針對性,不過這樣的比喻我覺得比較好理解),也有可能會懷疑:「這個女生是真的喜歡我嗎?還是喜歡我的錢?」

  再靠近日常生活一點。

  有些服務性產業的店家,會要求員工要表現得很有禮貌、親切(我不用說太多,相信大家懂),有時候我走進比較高級的餐廳,受到員工很親切的招待,我會想:「他是因為喜歡與人親近,真的對人有興趣,才對我們那麼親切,和我們聊天嗎?還是只是公司的訓練,主要目的還是為了盡員工的本分,為了賺錢才這麼做?」

 

  有些情境似乎顯得幽默,有些人會問:「7-11的店員在幫我結帳的時候,對我很親切,我跟她聊天她也不會抗拒,也有笑,她是不是對我有興趣?」

  這也是可能的「誤解」的一部分,說不定她的表現只是她的專業,顧客至上的原則讓她即使無聊也裝作微笑。

 

  所以呢?該怎麼辦?
  (還是說大家覺得這樣的事情還好,或者想了很透徹之後覺得也只能這樣@@?)

  其實上面的舉例,幾乎都從不同方向而來。
  一開始是「教育」上常提到的,有關「分數評估」的問題。
  再來是家庭教育中「有條件式的愛」,獎懲為孩子建立了外在目的,那內在呢?要是展現內在反而被誤解是為了外在目的呢?
  然後是兩性之間永遠無法證明的真心。
  最後是這個社會給予人「職業」的框架,一個人的表現究竟是他/她自己?或者是為了符合社會的框架?

  (這些都是我滿在乎的主題。)

  所以其實我也有追尋「獨特」的習慣,因為我覺得,如果和大家做的一樣,別人就不容易突破框架(例如如果我去做麥當勞員工,我真的對別人很有興趣,可是別人有可能認為我只是在「員工」框架下的人而已),可是如果我表現得「獨特」,人們就比較容易擺脫以往的認知,用沒有定義的方式來和我相處。
  (至於我認為追求「獨特」能夠有這樣的效果,是不是偏向幻想,我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我決定誠實。
  我告訴課程的老師,我上課發言之後,老師問我的名子,會讓我感覺不好受。(當然有說我的原因)
  (對此老師回答:「我是為了對照名子,這樣才能記得同學們呀,不然同學們跟我分享,我卻只是把他當作某個同學而已,我覺得這樣不好。」(意思表達是這樣,我不記得原句怎麼寫了))

  於是這個可能的誤解,就被移除了。

  然後我因為不想做某堂課的期末報告,於是我告訴老師:「我有我自己想做的東西,可能跟這堂課的主題有些關係,我完成之後當做作業交給妳,妳覺得可以當期末報告的話就算成績,不行的話當掉我也沒關係。」

  可能也是在嘗試愛情的過程中學到的,不過對此我不能寫太多(我覺得寫交往的過程牽涉到對方的隱私,我需要她的同意才能公開)。

  所以對愛情,我也選擇「誠實」。

  我一直很想約一位異性出去,但怎麼約都沒有約出來過,到最後,我傳了一封簡訊:「該是向妳請教的時候了,請妳教教我如何約妳出來,我只知道別人可以用一般有趣(我覺得)的公開活動把我約出去,我想你可能會知道答案(笑臉)」

  然後她回傳簡訊就開出了有空的時間(當然最後沒約成啦,所以也許也不能說真的有所幫助)。


  在和前女友(我不希望用這個框架性很強的名詞(我覺得很強),不過我不知道怎麼樣去說我要講的這個人)交往以前,她某些動作讓我覺得她對我有意思(但是她又說沒有),於是我就告訴她:「妳這麼做會讓我覺得,妳對我有意思,我是指超越做朋友的意思。」


  也許我真正需要寫的(或者真的能有所幫助的)只是這篇文章。

  因為「誠實」,所以對於自己「愛」的情感,就不想造成誤解,所以如果我愛上了,我就和對方說。(當然說的語言,要設法精確就是了,像「欣賞對方的某些行為」就不會說是「愛」)

  還有很多很多的例子可以舉,我有時候會問服務很周到的店員:「你喜歡接觸人群嗎?(之類的問題)」

  平常生活中無意識的獎懲,我也設法去意識到,想要盡可能的減少誤解(當然人與人之間幾乎是不可能完全沒有誤解)。
  假如不想和對方聊天,我就會說自己不想和對方聊天(其實我還沒有這樣的經驗,我只有不想和對方出去,說:「我不想和你出去。」的經驗)。

  假如我聊天的時候,因為自己不知道說什麼主題(但並不是不想和對方聊天),自己的回應只有「嗯。」、「哈~」的話,那我就會直說:「我不知道能接什麼XD。」

  我相信一件事情(沒有很理論性地想過理由,不過我覺得合理)。
  「如果我盡可能地減少誤解,也對發生的事情不在乎(當然是指盡可能啦),那麼別人或許就會在猜測我的時候,選擇直接誠實地問我,而不會產生更多的誤解(許多的誤解都是因為人們不敢問而造成的)。」

  別人不用擔心我會傷害到他,或者就算有,他也可以直接來和我討論。

 

  對某些版上朋友發的疑問,剖悉自己的想法給版友們。
  有時候我會想回答:「你可以試試看把這篇文章寄給對方。」
  可是又覺得這樣的建議,「誠實」需要付出多少的代價?

  在我的想法裡,「交往」只是「社會認知」,所以即使對方劈腿,我也不會覺得怎麼樣(如果這樣的論述可以用:「那是因為你還沒有遇到真正喜歡的對象。」來回應,似乎也很合理,就姑且先聽我說吧)。

  如果是自己劈腿,即使我覺得自己還是愛著交往的伴侶,如果對方因此想結束彼此的社會認知,那也沒關係。

  這篇就寫到這了,腦中還有一篇故事形式的還沒寫出來(有關前女友),一直在掙扎,是要先寫完再詢問她的意願,還是先問她的意願再開始寫。
  不過我也知道,兩者大概都只是自己懶惰,或想逃避的心態吧。

  (備註:一開始寫說把誤解想深了一點,不過接下來的段落並沒有寫到最近想到的部份,如果有機會提起再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東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